《荀子》“法后王”说续辨

来源 :2018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enhu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后王”思想对《荀子》礼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着关键的塑造作用。“法后王”的释义,是讨论“法后王”思想的特征与价值之基础,因而深受学界关注。根据《荀子》文本,“后王”的外延恐非如前贤所称,以某一朝代或某些朝代为界限,而应回到《非相》所明言的礼法制度可否粲然可知上。“法后王”的涵义,恐非前贤所强调的“是今非古”,乃至单方面的期许于将来,而是从历代圣王粲然可知的礼法制度中,发现始终稳定的规则,进而以此种规则,指导君王当下的行动。“法后王”蕴含的礼治精神,突出表现为从历史洪流的筛选中寻求有价值的规则,再以后者来规范统治者的举措。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知识界人士主张通过历史教育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以利抗战,达成历史教育的要旨,实现对民众的精神教育。同时,他们就达成历史教育要旨所存在的问题、他国情况等方面发表了认识,并提出了与此相关的策略办法。这些讨论认识给予了国民政府历史教育改革以智力支持,对抗战救国发挥了积极的精神与舆论作用,也为当今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意义。
近年来,在新课改趋势下,史料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史料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运用史料教学存在史料的挖掘程度不够,不能有效运用、材料运用过多,对材料甄别程度不够、史料的选择不能体现时代的进步性等问题,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比较研究法是最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曾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并创造出极大的教育价值,但如今在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中却着墨不多。由于高中经济史教学中有较多摸棱两可的经济概念和晦涩难辨的经济理论,因此弄清经济概念是学生学习经济史课程的前提条件。为解决经济史教学中易混淆概念的难题,本文将比较研究法与讲授法、列表法和图表法相结合应用于高中经济史教学中。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的鲜明直观的结论更具服力,既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的放矢地促进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工作需要以及接受高一层次的教育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则,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呢?笔者认为,这一切都要落实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上。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无疑是贯彻新课改理念、达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
从概念解析、优势分析、效果评析三个方面探讨史料教学法在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史料教学法为主要方法,展现史料教学法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史料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史料为依据,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历史亲历者的角度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客观诠释历史事物,深入认识历史本质,形成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在反思历史和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
对《论语·雍也》“文胜质则史”句,苞咸、皇侃、朱熹、刘宝楠、杨树达等注家皆出其说。沿苞、皇注疏的思路,辨析朱、刘等注家所引用或参考之证据,并将该句置于整章中理解,可以发见“史”字在此虽谓“记书史”之称,但非“浮夸”及“妄语欺诈”,而是取史官及其所记多体现礼文之意。“文”备礼义而与“行礼与言语之仪”有关,“质”则与之相对。整句举“会时”君子之仪而发之事实,顺而得解。
会议
会议
本文依据近年出土的简帛古书以及诸子学研究成果,重新考察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指出此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此书对于诸子生卒年代的推定,标准不一,而且只能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不具有确定性。在今日如要探求比较有确定性的诸子年代,应该从钱穆先生所提出过的考察诸子游仕年代着手,而不必过度执着于生卒年代的考证或推论。
公元前500年前后,分属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古代文明都产生了具有各自文化特点的族群认同观念。先秦时期古代中国和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都在与周围民族的广泛交往中产生了“我者”与“他者”的区分,以语言、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差别,将“我”从周围的“他”中分离出来。在频繁的交往与比较中,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自身文明的优越感,“华”、“夷”、“蛮族”等不同的概念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