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磁场防治骨质疏松最佳强度筛选研究

来源 :第五届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暨第四届全国老年基础与转化医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50Hz不同强度的正弦交变电磁场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青年大鼠峰值骨量的影响,为确定正弦交变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的最佳参数奠定基础. 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传代后随机分为15组,分别用频率50Hz,强度为0mT(对照)和0.1mT~3.6mT(每组间隔0.6mT)的正弦交变磁场处理,30min/次/d.2.用自制的低频电磁场治疗仪发出的50Hz0.1mT,0.6mT,1.2mT,2.4mT,3.6mT分别每天处理1月龄大鼠180 min,以骨密度、Micro-CT、血清骨形成指标、骨生物力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等为检查分析指标,比较不同强度电磁场处理对大鼠峰值骨量的影响。 结果:1.正弦交变电磁场处理3d-5d后成骨细胞呈漩涡样分布,第9d1.8mT和3.6mT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第0h, 12h,24h和96h1.5mT, 1.8mT, 3.OmT和3.6mT组碱性磷酸酶、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Osterix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第l0d 1.8mT和3.6mT结钙化结节数明显多于对照组。50Hz, 0.1mT-3.6mT的正弦交变电磁场能促进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并且具有较明显的双强度“窗效应”,其中1.8mT和3.6mT作用最为明显。2.幼龄生长经电磁场连续处理2个月后,1.8mT组的全身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处死动物并用分离的股骨、腰椎检测骨密度后,仍是1.8mT组最高,其他各组的骨密度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Micro-CT、骨钙素(OC)、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生物力学(股骨三点弯曲和L4压缩试验)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结果均与骨密度相似。 结论:筛选出了最佳参数50Hz1.8mT正弦交变电磁场,其能有效提高体外培养成骨细胞骨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成熟矿化;并显著改善青年大鼠骨组织微结构,提高青年大鼠峰值骨量,为临床电磁场用于骨质疏松的预防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