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3%。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而且在未来还将呈增加趋势,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已成为全社会的一项主要任务。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我国的气象灾害可分为7大类20种,它们不止产生直接危害,还能引发很多次生灾害,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冻害等极端天气事件;冰雹、龙卷风、雷击等局地强灾害天气;沙尘暴等,这些气象灾害每年都造成我国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系统;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数值预报体系,同时,气象预报内容不断丰富,预报范围也开始向空间天气等领域发展。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不足,观测站网特别是农村、海岛等边远地区的时空密度不够,同时软件系统相对滞后,使得探测产品的集成度不高,观测要素远远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对多圈层实施监测的需求;二是灾害预测的准确率有待提高,特别是对台风路径,暴雨、雷暴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临近(0~3小时)和短时(3~12小时)预报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突发灾害性天气事件发布窗口不畅,特别是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信息发布尚存在空白点,信息发布渠道急需拓展;四是服务的科技含量、针对性、精细化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相关行业日趋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有很大差距。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薄弱环节,从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测、预警指挥、服务和信息发布入手,不断完善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