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肋间神经探索“通调针法”治疗模型大鼠乳腺增生的路径机制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切断肋间神经为干预手段,探索“通调针法”治疗乳腺增生大鼠的疗效作用路径是否与肋间神经通路有一定关系。  方法:将90只清洁级雌性未孕SD大鼠编号并测量左侧第3只乳头高度,随机取15只为正常组,其余的75只大鼠先连续20天在大腿内侧肌注苯甲酸雌二醇0.5mg/kg,后继续肌注5天黄体酮注射液5mg/kg,共计造模25天,建立乳腺增生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5只)、治疗组(15只)、干预治疗组(造模后切除肋间神经治疗组,20只)、干预组(造模后切除神经不治疗组,20只)。完成分组后第2次测量各组乳头高度值。治疗组在相同部位行假手术;干预治疗组和干预组均进行切除肋间神经的手术。完成干预后,治疗组和干预治疗组开始“通调针法”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测量大鼠乳头的高度值,取材切取大鼠左侧第3个乳腺组织,进行病理HE染色,并制作超微结构切片,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对乳腺组织标本的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的分布进行观察,对受体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方法定量检测标本的ERα和PR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外源性的雌孕激素注射成功建立了乳腺增生的大鼠模型。乳头高度值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大鼠乳头高度显著小于模型组,干预治疗组比模型组有减小,干预治疗组与干预组的乳头高度无显著差异。对各组乳腺大鼠乳腺组织标本的病理改变比较,光镜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干预治疗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层数减少,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导管扩张程度均减轻,缓解程度不及治疗组。电镜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干预治疗组大鼠细胞的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核不规则,腔面微绒毛及瘤样腺细胞减少,细胞复制及代谢降低;干预组细胞代谢接近干预治疗组,但干预组细胞核多圆形,基底膜下胶原纤维丰富。ERα和PR受体表达水平的定量检测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受体表达显著降低;干预治疗组和干预组的受体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干预治疗组又低于干预组。  结论:肋间神经可能是“通调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路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子宫球蛋白基因G38A多态性在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中表达分布。   方法:以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39例IgA肾病患者及59例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