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贷款人制度研究—从美国次贷危机谈巴杰特规则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已经成为一国政府,甚至是政府之间合作的重要内容。金融市场承担着有效、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是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纽带,是现代经济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虽然金融创新带来了经济繁荣,但金融危机却仍然不断的冲击着世界经济脆弱的神经,如何在危机到来时将损失最小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致力研究的问题。金融监管当局审慎的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共同构成了金融安全网络,但其中只有最后贷款人制度具有对金融危机进行缓冲的功能。自2007年年初特别是8月份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将信用市场的危机转化为了实体经济的危机,还将一国国内的危机演化成为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的经济增长处于衰退的边缘。传统的最后贷款人功能在次贷危机中发生了新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争论。   本文以基础理论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共产品特性理论、负外部性效应理论和社会管制理论,并着重分析了上述理论对于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中最后贷款人制度出现的新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出应当适用“惩罚性”利率、救助实施主体多样化、救助客体条件和方式因时而异、救助范围应当受到限制等观点。最后,进一步分析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并明确其“隐性”的特征,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构想。本文建议,应当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增加最后贷款人救助手段的市场性,因时制宜地发展最后贷款人制度,加强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经济职能,加强监督体系的建设以最小化道德风险,建立配套的金融风险保障措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风险防范合作。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呈上升势头。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786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达到了创
公共预算政策是政府重要的政策文件之一,反映政府的政策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体现了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和动态。可以说,预算是政府的血液和命脉。通过对预算的分析和研究,不仅
世界银行2013年报告指出,中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且一系列理论及经验研究表明融资约束会抑制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的出口企业数量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