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不良反应易感基因筛查及与不良反应相关性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13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对全身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疗效较好。该药有效浓度范围窄、服药周期长、个体差异大。在全面深入地分析了CBZ的药效学和药动学作用途径及特点后,本研究选取与CBZ药动学、药效学及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可能相关的基因(HLA、ABCB1、EPHX1、FAS、SCN1A、CYP3A4、MICA和BAG6),分析候选基因多态性对CBZ血药浓度的影响;其次,进一步分析候选基因多态性与CBZ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首次在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中验证HLA-B*1502与CBZ-SJS/TEN的相关性,探索CBZ个体差异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制定CBZ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方法  1、CBZ药动学/药效学通路基因多态性与CBZ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分别搜集CBZ耐受病例200例(CBZ-耐受)、CBZ不良反应病例102例(CBZ-ADR)。分别建立PCR-RFLP和PCR-测序方法,对ABCB1c.1236C>T、ABCB1c.2677G>T/A、ABCB1c.3435C>T、EPHX1c.337T>C、EPHX1c.416A>G、FASc.3041+210A>G、SCN1Ac.603-91G>A、CYP3A4*18B、MICAg.31387967G>C和BAGc.2617-47G>A等基因10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并比较所有病例资料各基因型的分布特点,研究CBZ药动学/药效学通路基因多态性与CBZ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2、CBZ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分子机制的研究  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中,我们搜集CBZ严重不良反应(CBZ-SJS/TEN)病例35例,CBZ-耐受和CBZ-ADR病例同“第二部分”。研究CBZ药动学/药效学通路ABCB1c.1236C>T、ABCB1c.2677G>T/A、ABCB1c.3435C>T、EPHX1c.337T>C、EPHX1c.416A>G、FASc.3041+210A>G、SCN1Ac.603-91G>A、CYP3A4*18B、MICAg.31387967G>C和BAGc.2617-47G>A基因多态性与CBZ-ADR、CBZ-SJS/TEN的相关性。采用PCR-SBT方法,对CBZ-耐受及CBZ-SJS/TEN组病例HLA基因的-A、-B、-C、-DQB1和-DRB1位点进行检测,分析HLA基因与CBZ-SJS/TEN的相关性。  结果  1、CBZ药动学/药效学通路基因多态性与CBZ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CBZ-耐受和CBZ-ADR患者中,ABCB1c.3435C>T、EPHX1c.337T>C、FASc.3041+210A>G、SCN1Ac.603-91G>A、CYP3A4*18B和MICAg.31387967G>C基因,不同基因型间CBZ血药浓度和CBZ剂量标准化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BCB1c.1236C>T、ABCB1c.2677G>T/A、EPHX1c.416A>G和BAGc.2617-47G>A野生纯合型比较,携带上述基因突变纯合型的CBZ-耐受和CBZ-ADR患者,CBZ血药浓度和CBZ剂量标准化浓度均呈现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2、CBZ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分子机制的研究  与CBZ-耐受患者比较,CBZ-ADR患者ABCB1c.2677G>T/A、EPHX1c.337T>C、SCN1Ac.603-91G>A和MICAg.31387967G>C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CBZ-耐受患者比较,CBZ-ADR患者ABCB1c.1236C>T、ABCB1c.3435C>T、EPHX1c.416A>G、FASc.3041+210A>G、CYP3A4*18B和BAGc.2617-47G>A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中国东北地区汉族CBZ-SJS/TEN患者中,HLA-B*1502与CBZ-SJS/TEN高度相关(P<0.01);在CBZ-SJS/TEN患者中,HLA-B*1502阳性率仅为22.9%,远低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人群结果。在中国东北地区汉族CBZ-SJS/TEN患者中,HLA-A*3101与CBZ-SJS/TEN不相关(P>0.05),该结果与高加索、日裔人群的结果存在差异。  与CBZ-耐受患者比较,CBZ-SJS/TEN患者ABCB1c.1236C>T、ABCB1c.2677G>T/A、ABCB1c.3435C>T、EPHX1c.416A>G、FASc.3041+210A>G、SCN1Ac.603-91G>A、CYP3A4*18B、MICAg.31387967G>C和BAGc.2617-47G>A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CBZ-耐受患者比较,CBZ-SJS/TEN患者EPHX1c.337T>C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ABCB1c.2677G>T/A、EPHX1c.337T>C、SCN1Ac.603-91G>A和MICAg.31387967G>C基因多态性与CBZ-ADR具有相关性;ABCB1c.2677G>T/A、EPHX1c.337T>C、SCN1Ac.603-91G>A和MICAg.31387967G>C突变可能是导致CBZ-ADR的危险因素。  2、在中国东北地区汉族CBZ-SJS/TEN患者中,HLA-B*1502与CBZ-SJS/TEN高度相关(P<0.01);HLA-A*3101与CBZ-SJS/TEN不相关(P>0.05)。EPHX1c.337T>C突变所致的EPHX1酶活性降低及其可能引起的CBZ-E浓度升高,可能是导致CBZ-SJS/TEN的危险因素。  根据癫痫患者的特殊遗传变异并结合治疗药物监测制定、调整给药方案,是未来实现CBZ个体化给药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肿瘤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也是临床肿瘤患者(90%以上)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临床缺乏有效抗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药物,研制抗侵袭转移药物已经成为肿瘤化疗亟待解决的问题。肿瘤侵袭转移涉及的步骤主要有:肿瘤细胞在原发灶增殖及血管生成,细胞间粘附性改变而从原发部位脱落,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和基底膜,侵入血管或淋巴管,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