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9岁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为7.18%。HBV感染后,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强弱,可出现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甚至出现急性肝衰竭。免疫功能健全成人感染HBV后,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强力清除病毒,可造成肝脏损伤,严重时由于肝细胞坏死广泛,可导致重型肝炎甚至急性肝衰竭(ALF)。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其他HBV流行区,急性乙型肝炎仍然是急性肝衰竭最重要乃至最常见的原因。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发热反应可以解释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甚至判断疾病预后;前驱期发热以及体温的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密切相关。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驱期出现发热并不常见,且通常表现轻微,我们对于前驱期发热是否在急性乙型肝炎临床病程中存在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前驱期出现发热症状的可能影响因素以及其在急性肝衰竭进展过程中作用方法:1.调查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于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确诊并住院的618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符合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版);前驱期发热界定为体温测量值大于37.5℃或者患者自觉发热(即无客观测量数据)。2.本研究比较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出现或不出现前驱期发热症状的人群以及是否发生急性肝衰竭人群的人口学数据、临床表现、血清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3.统计方法: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连续型变量视不同情况分别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驱期出现发热症状以及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应用SPSS16.0(SPSS Inc., Chicago,IL,USA)统计学软件进行.结果:1.急性乙型肝炎出现前驱期发热症状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热与未发热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户籍、吸烟饮酒史、自疾病起始至入院前时间(天)及至第1次化验检查的时间(天)相近,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发热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中位数明显高于未发热组;而白蛋白、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热组HBsAg>250IU/mL以及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发热组(P≤0.001)。且两组间HBeAg阳性率的不同只有当HBV DNA≥1000copies/ml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发热组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发热组患者(P<0.001)。2.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驱期出现发热症状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调整了多因素后,白蛋白<40g/L,血小板<150×109/L,INR>1.1,入院时HBeAg阴性是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驱期出现发热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9(1.2-3.2),2.3(1.3-4.0),1.9(1.1-3.1)和2.4(1.4-4.2)。3.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前驱期发热症状与急性肝衰竭的关系。618例患者中,41例(6.6%)出现急性肝衰竭。其中25例(61%)患者死亡,16例(39%)存活。与未出现急性肝衰竭组相比,急性肝衰竭组患者前驱期发热的比例更高(46.3%vs.14.4%,P<0.001)。同样,体温测量值T≥38℃比例更高(41.5%vs.7.6%,P<0.001)。急性肝衰竭组患者具有更高的TBIL、INR水平(P<0.001)以及较低的白蛋白、血小板水平,HBsAg>2501U/ml比例较低(P<0.001)。调整多项指标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驱期发热(体温测量值>37.5℃或自觉发热)及T≥38℃是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3.5(1.4-8.6)和7.1(2.6-19.7)。4.出现急性肝衰竭及前驱期发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出现发热的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男性性别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热组(100%vs.77.3%,P=0.03)。自疾病起始进展至肝性脑病的平均时间明显低于未发热组(6.6±3.5vs.15.2±7.5,P<0.001)。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相近,发热组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发热组(15.8%vs59.1%,P=0.005).结论: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前驱期发热症状的流行率为16.5%。2.前驱期发热与感染致使HBeAg表达丢失的前核心区变异的HBV病毒株有关。3.前驱期发热是急性乙肝患者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