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不协调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并逐渐成为国内发展的焦点及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受到质疑的背景下,本文系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省为例,从空间规划的视角探知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对其质量所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主要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质量水平综合评价、空间差异特征、空间集聚特征、发展动力因子、发展制约因子、空间耦合协调性等方面剖析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推进机制,并提出各市域提升路径定位与空间规划调控策略。首先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规划的视角探析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通过对比新型城镇化质量区别于传统城镇化质量的主要区别是由过去注重“量”的扩张,到目前重视“质”的提升,且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本文认为空间规划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应该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出发,以人口、经济、生态、空间方面综合协调能力发展所体现。其次,依据空间规划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从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四个方面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评价要素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筛选,最后得出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因子较低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CRITIC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指标权重的赋值,构建评价综合模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安徽省及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进行测度。再次,根据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的结果,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自然断裂与空间相关性法对安徽省及市域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集聚效应在逐渐减弱,分异状态在逐渐加强;表明市域之间新型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度在呈现一种减弱的趋势,市域之间的相互拉动效应不明显。(2)分别对空间规划视角下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四个子系统进行空间上的相关分析得出,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逐渐增强,由离散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的空间特征,市域之间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联动发展的效应逐渐增强;而生态与空间在空间上则呈现出相反的发展趋势,分异特征增强,空间关联度也逐渐减弱。最后,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空间规划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评价得分,从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动力因子和制约因子角度分析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四个方面要素的贡献率关系,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别探析16个市域的空间规划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质量总目标层与4个分目标层之间的耦合协调情况,根据城市之间的不同耦合程度,提出不同的推进机制核心与路径,并基于空间规划的视角提出规划调控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