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视角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其时空差异研究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ju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不协调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并逐渐成为国内发展的焦点及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受到质疑的背景下,本文系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省为例,从空间规划的视角探知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对其质量所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主要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质量水平综合评价、空间差异特征、空间集聚特征、发展动力因子、发展制约因子、空间耦合协调性等方面剖析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推进机制,并提出各市域提升路径定位与空间规划调控策略。首先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规划的视角探析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通过对比新型城镇化质量区别于传统城镇化质量的主要区别是由过去注重“量”的扩张,到目前重视“质”的提升,且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本文认为空间规划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应该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出发,以人口、经济、生态、空间方面综合协调能力发展所体现。其次,依据空间规划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从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四个方面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评价要素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筛选,最后得出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因子较低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CRITIC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指标权重的赋值,构建评价综合模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安徽省及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进行测度。再次,根据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的结果,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自然断裂与空间相关性法对安徽省及市域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集聚效应在逐渐减弱,分异状态在逐渐加强;表明市域之间新型城镇化质量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度在呈现一种减弱的趋势,市域之间的相互拉动效应不明显。(2)分别对空间规划视角下市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四个子系统进行空间上的相关分析得出,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逐渐增强,由离散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的空间特征,市域之间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联动发展的效应逐渐增强;而生态与空间在空间上则呈现出相反的发展趋势,分异特征增强,空间关联度也逐渐减弱。最后,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空间规划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评价得分,从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动力因子和制约因子角度分析人口、经济、生态、空间四个方面要素的贡献率关系,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别探析16个市域的空间规划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质量总目标层与4个分目标层之间的耦合协调情况,根据城市之间的不同耦合程度,提出不同的推进机制核心与路径,并基于空间规划的视角提出规划调控机制与策略。
其他文献
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教学活动的环境和产生学科学习行为的条件。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由于每个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在客观上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的角度同样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就会出现多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因素——学习动因。动机(motivation)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因是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是我们生命当中的分分秒秒都是珍贵的,是用任何东西都无法与之交换的。而它的珍贵与它自身的价值意义相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时间贯穿在我
开学第二天上作文课的时候,我就让孩子们以“我的老师”为话题写文章。天气有些阴沉,不一会下起了小雨。看着孩子们都在回忆和想念着自己的老师,我也禁不住想起自己求学时代的几位老师了。  刘小芳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小学低年级时,她教了我三年的语文课。她那时三十多岁的样子,短发,很是亲切和蔼。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天傍晚,她和教我们数学的蒋老师到我们家家访,当时我出去玩了,不在家。当我跑回来,猛然看到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