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一书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糅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吕不韦编撰此书的目的是意欲《吕氏春秋》一书能成为秦国统一天下后的治国纲领。由于《吕氏春秋》一书成于多人之手,思想内容庞杂,故《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吕氏春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体系严密、风格多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吕氏春秋》因有着较强的政治色彩和实用价值,故学者在政治、思想、哲学、历史、音乐等领域的研究较多,而对其文学性的关注不够。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就《吕氏春秋》的文学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概述《吕氏春秋》自成书至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接受情况。分析《吕氏春秋》在不同时代受到重视或冷落的原因。第二章探讨《吕氏春秋》的成书。分析论证了吕不韦在成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对吕不韦的门客在编撰《吕氏春秋》中的作用也给予了分析。第三章分析《吕氏春秋》的结构特点。《吕氏春秋》有“法天地”的结构特点,全书分为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第四章论述《吕氏春秋》的语言艺术特点。对《吕氏春秋》的动词用法和其他词的活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吕氏春秋》的句型特点通过具体事例作了论述,强调其在继承中的创新;同时对《吕氏春秋》的修辞手法也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第五章研究《吕氏春秋》的论说特点,着重研究“言有象”、“事有比”这种论说方法在《吕氏春秋》一书中的运用。“言有象”、“事有比”语出《鬼谷子·反应》,是春秋战国诸子们大多采用的论说方法。《吕氏春秋》在吸收继承诸子论说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言有象”、“事有比”进行论证说理,不仅增强了论证效果,而且也使文章具有了极强的文学色彩。第六章解析《吕氏春秋》的文艺思想,主要对《吕氏春秋》“适”的审美观和“言意”论进行阐述。首先论述“适”的审美理论与哲学的“度”的相通之处,以及“中和之美”在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中的意义。其次论述“言意”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七章论述《吕氏春秋》寓言成就及影响。本章主要是从寓言的事例和寓言中的人物形象来分析。从《吕氏春秋》寓言对圣王贤相的歌颂可以看出,编撰者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倾向。在《吕氏春秋》寓言所歌颂的贤人贤相中,孔子出现次数颇多,从此可以看出编撰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吕氏春秋》作为先秦子书的结篇,字数达二十多万,是当时的宏篇巨著,在史学和文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遗憾的是研究者对其文学性研究很少。本文主要是从文学方面对《吕氏春秋》作一观照,对《吕氏春秋》的文学性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吕氏春秋》的文学性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