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化生态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2007年至今,随着近十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相继建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与自然一样,拥有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根植于特定的生态土壤,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因子,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原则,有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的整体保护工作,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典型例证。民俗文化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文化类型,展示着人们的生活百态和生存智慧,具有重要的生活意义和生态价值。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主要概念界定等方面进行概述,是论文的背景支撑和研究基础。第一章汾河流域古村镇外部生态环境与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汾河流域古村镇“自然场”和“社会场”共同构成了民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通过对“两场”的概况介绍和理论分析,旨在说明古村镇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以及民俗文化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与互动。第二章生态之网:汾河流域古村镇民俗文化的内部构成。民俗文化场的内部结构错综复杂,主要包括民俗事象和俗民这两种基本要素,即民俗文化的本体和主体。本章通过对民俗本体金字塔和主体生态链的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汾河流域古村镇民俗文化的内部结构。第三章汾河流域古村镇民俗生态资源的价值与现状。本章借鉴学者们对文化生态资源的分类标准,对民俗生态资源进行分类,并着重解析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民俗生态资源的生态现状与潜在价值。第四章汾河流域古村镇民俗文化生态的综合评估与保护。参考评估学的理论与方法,初步建立起民俗文化生态的评估体系,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村镇为案例,对古村镇民俗文化生态的现状进行综合打分,最后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原则与策略。这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村镇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对古村镇民俗文化生态的研究,有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整体保护与生态平衡。本文以汾河流域古村镇的民俗文化生态为研究对象,从外部生态环境、内部生态结构、生态资源及综合评估这四个角度进行研究,不仅是学理上的创新和探索,也希冀为古村镇民俗文化生态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