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是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代。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策选择。2002年11月4日,中国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区域合作集团化趋势的浪潮所迫,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后与国际经济紧密融合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入世以后兑现各种承诺,发展双边关系的必然选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属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又一实践,它的建立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只能通过自身的摸索,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至今成绩喜忧参半:从目前进展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效果良好,各项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贸易各方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获得了不少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仍存在诸多经济性的和非经济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涉及范围广,复杂程度高,并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对这些矛盾的处理稍有不当,都有可能对自由贸易的建立产生重大影响。对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行的经济效应及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效果以及贸易区仍存在的矛盾,并就这些矛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未来走向做出正确选择。这也正是本文选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过程中的经济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所在。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作为依据,凭借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采用最新的资料,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经济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力求能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功建立提供一点有益的贡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及框架协议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目标和措施以及框架协议涵盖的范围。第二部分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部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别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实证分析部分从降低关税效应、降低非关税壁垒效应、增加贸易额效应和增加投资效应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取得效果。第三部分提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还面临的问题,包括贸易区内经济竞争性矛盾和贸易区内外的非经济性矛盾。第四部分对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作者前瞻性的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进行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