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VT,IVT)具有不同于器质性心脏病VT的临床特征。IVT本身也不是单一性质的实体,而是一个非特异性的术语,包含几个亚组,对其机理仍有争论。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成为治疗IVT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其标测定位方法有待于不断改进。本研究旨在提高对IVT临床特征的认识,探讨其电生理机理,比较RFCA各种标测定位方法,提高标测定位的准确性和RFCA的成功率。 材料和方法:1997年1月至1998年3月住院接受RFCA治疗的IVT患者连续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5±15岁(13-66岁)。病程7.7±11年。右束支阻滞(RBBB)型VT16例,左束支阻滞(LBBB)型VT1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验、静息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右室VT者接受心脏MRI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此外,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信号平均心电图检查、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试验。当自发或诱发的持续性VT(SuVT),持续稳定的非持续性VT(NSuVT)或频发室性早搏(PVCs)时,行腺苷(80~200μg/kg)和异搏定(2.5~20mg)终止试验。电刺激方案包括心房和心室程序期前刺激和快速起搏,至少两个心室部位,两个驱动周长和三个期前刺激。诱发VT后,给RS2或RS2S3刺激和快速起搏观察VT被重整,拖带和终止的情况。用MAP导管起搏标测确定记录MAP的部位,记录窦性心律和VT时的MAP。RFCA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左室间隔VT同时采用浦肯野(Pk)电位标测,采用温控大头导管消融。 结果:IVT27例,左室VT16例(59%),右室VT11例(41%)。SuVT19例(70%)。反复性单形VT(RMVT)8例(30%)。左室VT男性占多数(75%),右室VT女性占多数(64%)。左室VT平均初发年龄较右室VT早,分别为23±13岁和33±10岁(P<0.05);频率较右室VT慢,分别为168±26bpm和214±33bpm(P<0.001);IVT大多数血液动力学稳定,仅3例有晕厥。左室VT的QRS时间较右室VT短。分别为130±11ms(120~150ms)和151±18ms(120~190ms),P<0.001;心前导联RS时间也较右室VT短,分别为73±22ms(50~130ms)和95±26ms(70~160ms),P<0.05。RBBB伴电轴左偏(LAD)型左室VT的QRS时间较非RBBB伴LAD型VT短,分别为125±8ms(120~140ms)和149±16ms(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