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广场是一种蓬勃发展的人类文化艺术,是人类城市生活的理想与愿望。在很长的历史上,广场是欧洲城镇唯一的正式公共场所,其具有感染力和活力的艺术价值影响了西方城市文明的进程。对于中国而言,那些具有人文精神的城市广场则是由西方文化渗入的舶来品,从上世纪末起,中国城市广场建设热潮一直在延续,但广场空间的艺术品质还有待提高。所以,本文的目的即希望从西方优秀的广场空间艺术中,寻觅可以根植到中国文化环境中的空间设计理念和手法。广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是城市中各类社会活动的集中发生空间,必定要求良好的空间视觉艺术效果。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多为当时知名的艺术大家所设计,由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建筑及雕塑、铺装、喷泉等艺术作品组成,因此,广场也是视觉活动的空间,具有观赏、游览的艺术性品质。事实上,在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城市设计之父卡米诺·希特(Camillo Sitte)就在其著作《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中,对欧洲城市广场的艺术性品质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反对单调的几何规则式广场,提出广场的不规则形式是其艺术性的关键,“步移景异”是其艺术品质的精髓,本文借此以希特所言的“步移景异”为出发点,以西方传统城市广场为研究材料,用图解的方法对“时间设计”原理进行阐释,揭示了“步移景异”是时间设计的代名词;提出了实现时间设计所必须的形式要素——复合线、形、空间及五个构图要点,并将其图示化;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对西方城市广场空间历史演变脉络进行梳理,以及结合广场空间形态构成和物质要素构成的剖析,挖掘西方传统城市广场中具有“时间设计”特征的这一类型空间构成模式,并且发现这一模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而又通过对现代一些优秀城市广场“时间设计”案例的分析,发现而且这一模式在现代外部空间设计中也一直不断被运用与拓展;最后,得出结论——“时间设计”作为中西方户外空间设计的共性艺术标准,值得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