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设计”的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空间构成模式探讨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ycan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广场是一种蓬勃发展的人类文化艺术,是人类城市生活的理想与愿望。在很长的历史上,广场是欧洲城镇唯一的正式公共场所,其具有感染力和活力的艺术价值影响了西方城市文明的进程。对于中国而言,那些具有人文精神的城市广场则是由西方文化渗入的舶来品,从上世纪末起,中国城市广场建设热潮一直在延续,但广场空间的艺术品质还有待提高。所以,本文的目的即希望从西方优秀的广场空间艺术中,寻觅可以根植到中国文化环境中的空间设计理念和手法。广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是城市中各类社会活动的集中发生空间,必定要求良好的空间视觉艺术效果。西方传统城市广场多为当时知名的艺术大家所设计,由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建筑及雕塑、铺装、喷泉等艺术作品组成,因此,广场也是视觉活动的空间,具有观赏、游览的艺术性品质。事实上,在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城市设计之父卡米诺·希特(Camillo Sitte)就在其著作《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中,对欧洲城市广场的艺术性品质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反对单调的几何规则式广场,提出广场的不规则形式是其艺术性的关键,“步移景异”是其艺术品质的精髓,本文借此以希特所言的“步移景异”为出发点,以西方传统城市广场为研究材料,用图解的方法对“时间设计”原理进行阐释,揭示了“步移景异”是时间设计的代名词;提出了实现时间设计所必须的形式要素——复合线、形、空间及五个构图要点,并将其图示化;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对西方城市广场空间历史演变脉络进行梳理,以及结合广场空间形态构成和物质要素构成的剖析,挖掘西方传统城市广场中具有“时间设计”特征的这一类型空间构成模式,并且发现这一模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而又通过对现代一些优秀城市广场“时间设计”案例的分析,发现而且这一模式在现代外部空间设计中也一直不断被运用与拓展;最后,得出结论——“时间设计”作为中西方户外空间设计的共性艺术标准,值得传承和发扬。
其他文献
<正>政治高度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模式的首要前提。创新力度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模式的内在要求。实践广度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模式的重要方向。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美国南方小镇上发生的一段三角畸恋。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爱米利亚的性格特点,旨在说明她的爱情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嵌入式系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对弹上遥测采编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与ARM9嵌入式平台的弹上遥测采编系统设
为研究桃树生长季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治方案,2014-2015年对桃树主要病虫害,如蚜虫、红蜘蛛、褐腐病、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进行全程生物农药防治。休眠期使用矿物农
现实生活中,政府通过举债融资时,消费者往往因为忽略了未来的税负的改变而增加需求,从而违背了李嘉图等价原理。通过建立VEC模型实证检验了上述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