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丙泊酚复合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定量药物脑电图的影响目的:全身麻醉中镇痛程度的评估缺少有效的手段。本研究观察了丙泊酚复合应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时伤害性刺激对定量药物脑电图的影响,拟找出和疼痛相关性好的脑区与频段,为全麻中镇痛监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拟于全身麻醉下行经腹胃肠肿瘤切除手术的病人60例。入手术室后常规心电监测和定量药物脑电图(Q uantitative pharmaco-EEG,QPEEG),采集左、右脑的额、顶、枕、颞脑区的脑电信号,划分为δ、θ、α、β4个频段。采用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剂量不同分为:A组(1ng/ml)、B组(3ng/ml)和C组(5ng/ml)。三组均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在40-60范围内。分别采集诱导后气管插管前(n0)、插管后1min(n1)、切皮前(n2)、切皮后1min(n3)、追加芬太尼后(n4)的QPEEG信号。结果:与插管前相比,插管后和切皮后所有脑区的α、β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加;气管插管时的右额α频段和左额、右顶β频段变化比切皮时更明显;与插管后和切皮后相比,追加芬太尼后所有脑区α、β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组间比较n1、n3时的左右额区及左颞区α频段、左额顶区β频段A组>B组>C组。与插管前相比,插管后和切皮后所有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除左额脑区外,气管插管和切皮时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与插管后和切皮后相比,追加芬太尼后所有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组间比较n1、n3时的左额脑区δ频段A组<C组,B组<C组,其余脑区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与插管前相比,插管后θ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但部分脑区切皮后θ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组间比较时,左右额区气管插管时θ频段功率百分比A组>B组、A组>C组;左顶、右枕脑区A组<B组。结论:相同镇静程度下,伤害性刺激可引起显著的脑电改变:α、β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α、β、δ频段脑电改变与伤害性刺激的过程密切相关;镇痛药可取消这种脑电变化;左右额区及左颞区α频段、左额顶区β频段脑电改变与镇痛药剂量密切相关;尚不能明确哪些脑电改变为疼痛特异性改变;综合这些脑电变化可为麻醉中镇痛的评估提供参考。第二部分镇痛指数在全麻手术中评估镇痛程度的临床价值目的:初步探讨镇痛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用于全麻手术中镇痛程度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择期行全麻腹部手术的病人20例,ASA1-11级,体重45-75kg。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1ug/ml)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2ng/ml)进行全麻诱导,调整异丙酚靶浓度,维持BIS 40一60。静脉注射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于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min、切皮前、切皮后1min、追加芬太尼前,追加芬太尼后记录BIS、PRi、SBP、DBP、HR的变化。结果:气管插管和切皮均引起了SBP、DBP、HR、PRi的显著升高(P<0.05);追加芬太尼后SBP、DBP、HR、PRi均降低(P<0.05);气管插管和切皮均未引起BIS的显著变化(P>0.05);追加芬太尼后BIS有所下降(P<0.05)。结论:镇痛指数用于全麻手术中镇痛程度的评估,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