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书局是晚清众多官书局中的较为独特的一家,既承续了扬州刻书传统,也呼应了刊印典籍、振兴文教的时代需求,在传世文献及地方文献传承方面,卓有贡献。学界对该局鲜有注意,本论文即志在考溯其历史脉络,揭示其刊书成就,补上官书局研究中的一个缺环。论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绪论》介绍本论题展开的学术背景。晚清官书局是近代中国非常重要的官刻机构,由曾国藩等地方督抚大员建立于太平天国兵燹之后,在刊刻传世典籍、恢复文教方面,居功至伟。扬州为东南都会,凝聚千年文脉,刻书系统发达。学界对晚清官书局的研究,已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成果。同浙江书局、金陵书局、扬州诗局等广受学界关注与研究的局面相比,淮南书局可谓乏人问津。第一章《淮南书局的创置》,考溯淮南书局的创设脉络。自盛唐开始,扬州书业就较为发达。两淮盐商在刊刻典籍、传播文教方面,贡献很大。曾国藩等地方督抚大员设局刊书,意在解决兵燹之后士子无书可读的问题,振起文教。同治八年(1869),方濬颐移任两淮盐运使,创建书局,刊布典籍,是方氏最重要的文教恢复措施之一。庞际云暂署运使期间,在书局章程建设方面,颇有贡献。书局初创时名“扬州书局”,至同治十年定名“淮南书局”,标志书局运营步入正轨。第二章《淮南书局的经营》,梳理书局的发展脉络,考察局书的刻印与流通。淮南书局刻书历程中,几位重要人物的举措,起了关键作用:马新贻统筹局务,参与五局合刻正史,分刻《隋史》;曾国藩指示书局刊刻《十三经注疏》;方濬颐再主书局,刊刻江淮耆旧遗著,纂修各类盐法志,引领士风;洪汝奎锐意革新,遍访旧本,所刻多为稀见宋本、经史要籍。局书价格,因用纸等不同而差异化,在流通上则有售卖、馈赠、咨取等不同的途径。第三章《淮南书局的衰落》,考察书局裁并情形,追踪书版流向,分析衰落原因。光绪二十四年(1898)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令精简机构,两江总督刘坤—遂于本年八月,裁撤淮南书局。但书局活动并未骤然停止,售书业务延续至光绪二十八年。书局版片,或毁蚀于扬州,或湮没于江宁,最终消失于抗战期间。书局后期业务不振,走向衰落,一在于管理不善,人浮于事;二在于盐务日蹙,财力不继。第四章《淮南书局所刻书研究》,构拟书局刻书目录,追溯书局刻书版本并论其优劣。淮南书局究竟刻书几何?本章从知见淮南书局书目入手,并广泛查阅、验证,构拟出三种书目:《淮南书局书目·内编》(54种。即传世且牌记署书局称的书籍)、《淮南书局书目·外编》(16种。即失传待考的书籍)、《淮南书局书目·补编》(6种。即虽存世而牌记未署书局名称的书籍)。从底本上看,书局所刻书版本有稿抄本、名家校刻本、经典善本等不同来源。就校勘而言,书局有较为完备的人事组织:设总校二人、分校六人、复校四人,另设誊写七人。至于局本质量,则参差不齐,不能一概而论。第五章《论淮南书局的文化贡献》,将书局置于晚清官刻、扬州刻书传统的时代纵横中加以审视,分析其独特性与文化意义。晚清官刻视野下的淮南书局,在刊书类别上与其他晚清官书局一样,以经部和史部要籍为主,然而淮南书局立足盐务和扬州地方文化的设局初衷,注定了它独特的经营发展之路。处于扬州刻书史最末端的淮南书局,既要承接扬州悠久的刻书传统,更担负重振扬州辉煌的重任。它的创设与经营,是扬州盐官自主刻书意识的觉醒,也是以方濬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追忆与重构扬州文化的最后努力。论文另有三个附录:《淮南书局大事纪略》、《淮南书局售书书目》、《民国二十三年淮南书局价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