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东丽区金钟街户籍居民主要死因的分布及死亡趋势,掌握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重点疾病防制措施和健康促进策略、延长居民寿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金钟街户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2007~2016年户籍居民死亡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根本死因进行逐一编码,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基层死因监测单位编制的“死因监测数据清洗和分析工具”软件,对数据清洗和逻辑校正。采用Excel 2010、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类整理和统计检验。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标化率,分析死因构成比、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和减寿率等指标。对标化死亡率进行对数转换并拟合线性回归模型,从回归系数β估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死亡率统计检验结果,以APC显示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1.金钟街2007~2016年10年间,死因监测工作覆盖了全街户籍人口共计386173人,其中男性189242人,女性196931人,男女性别比为0.96:1。全部人口中,0~4岁、5~14岁、15~44岁、45~64岁、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5.15%、9.90%、44.31%、30.48%、10.17%。到2016年少年儿童负担系数、老年负担系数、总负担系数分别增至19.97%、16.18%、36.15%。2.2007~2016年户籍居民年均粗死亡率为566.59/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516.12/10万。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602.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561.71/10万;女性年均粗死亡率为531.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4.99/10万。总人口、男性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2.566%、-3.052%(P<0.05)。2015年男性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份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8、2015年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与年龄有关的死亡水平来看,婴儿年均粗死亡率119.69/10万。所有年龄组粗死亡率曲线在55岁以后缓慢上升,在75岁后急剧持续上升。自2007年到2016年,85岁以上粗死亡率由135.59/10万增至151.08/10万。3.2007~2016年10年间,在金钟街户籍居民全部死亡病例中,第一大类疾病(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为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0.32%;因第二大类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2041人,占总死亡人数的93.28%;因第三大类疾病(损伤中毒),死亡7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52%。另有63人死因不明,占总死亡的2.88%。从15岁开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死亡的主要死因,年龄越高其所占比重越大。4.全人群死亡的前5位原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占所有死亡人数的91.13%。按性别划分,男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不明疾病。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死亡比例最高,占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为71.98%,其第一死因是心脏病,其次为恶性肿瘤,主要是肺癌、肝癌等疾病,第三死因是脑血管病。5.全人群胰腺癌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呈下降趋势;男性肺癌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脑血管病呈下降趋势;女性胰腺癌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消化系统疾病及伤害则呈下降趋势。6.2007~2016年,全人群平均期望寿命为79.87岁,男性78.89岁,女性80.79岁,女性高于男性。7.潜在减寿年数分析指标结果表明,恶性肿瘤一直是导致过早死亡的首位死因,其潜在寿命损失率在所有主要死因排序中居首位。此外,AYLL排序表明伤害对低年龄人群影响凸显。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伤害等疾病正成为影响金钟街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其综合防控工作。同时,建议重视老年人和男性慢病干预工作,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全人群和高风险人群策略相结合降低疾病负担。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开展慢性病筛查,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与伤残、降低主要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社会卫生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