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是否伴有脑梗死和/或脑缺血,为临床治疗脑出血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31例病人为我院2006年1月份至2008年12月份住院的脑出血患者。年龄40-80岁,性别不限。凡有血液病、儿童脑出血、脑动静脉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后出血、并发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及消化道出血者不列入本研究范围。(2)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脑出血患者12例仅按传统方法治疗:a常规对症营养支持治疗;b根据病情给甘露醇半量脱水或不脱水,胞二磷胆碱神经活化剂,维生素等;c不加用任何活血化瘀中药,不用改善脑循环或扩容等药物,为对照组;第二组脑出血患者19例,在传统方法治疗脑出血的基础上,加用脑血康片口服及纳络酮静点治疗,为治疗组。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14天后均行头颅CT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的范围及血肿周边的缺血灌注情况。(3)头颅CT观察脑血肿及水肿情况及有无脑梗死。SPECT检查观察脑血流的灌注情况,若有缺血灶,观察其范围与部位,采用感兴趣区模型分析法,分别于血肿中心和其周边区及上述区域的对侧镜像区用规则的9像素圆框作放射性计数,计算病变侧与对侧放射性摄取计数的摄取比(R)。R<0.9或>1.1认为有异常。(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经两样本t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的血肿量与水肿程度、血压水平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2)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后3天内行SPECT检查,除了脑血肿本身及其周围可见放射性减低,在距离血肿远隔部位也可见放射性减低区。两组患者在血肿区、周边区及远隔缺血区放射性计数摄取比R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3)治疗前后相比,头颅CT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肿体积明显缩小,水肿明显减轻(P<0.05),差异有显著性。(4)治疗14天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肿区、周边区、及远隔缺血区放射性计数摄取比R增加(P<0.05),可见局部缺血有明显改善。结论:(1).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除了脑血肿本身及其周围的变化外,还存在着距离血肿远隔部位的缺血改变。(2).在脑出血急性期使用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既可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又可改善血肿远隔部位缺血性损害,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且未见再出血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