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更是以每年1%的速度在提高,到2014年已达56.1%。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提高“城镇化质量”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由于城镇化发展过快,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区域城镇发展不均衡,中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拥堵、污染等“城市病”问题突出;现今,以提质增效为主题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从根本上要求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的新背景下,加快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彰显城镇化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城镇化质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清晰阐述和系统梳理,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进行了基本概括后,从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城乡一体化五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首先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两步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2005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然后以长江经济带地级市的2005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GIS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质量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面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发展状况。(1)从宏观视角来看,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质量一直呈不断提高。其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0.4532上升为2014年的0.9773。(2)从中观视角来看,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质量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长江下游的城镇化发展质量高于长江中游,长江中游的城镇化质量高于长江上游,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3)从微观视角来看,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市是城镇化质量都在不断提高。(4)从空间差异来看,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地市的城镇化质量由低度质量向高度、中高度、中度逐渐转好,且城镇化质量整体呈现出长江下游的城镇质量好于长江中游,长江中游的城镇化质量好于长江上游的城镇化质量的梯度差异。第二,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发展速度。(1)从宏观视角来看,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增长率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倒“W”型变化特征。(2)从中观视角来看,从2006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增速呈现出梯度差异。长江上游的年均提高速度(12.82%)>长江经济带(8.96%)>长江中游(8.91%)>长江下游(7.46%)。(3)从微观视角来看,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城镇化质量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增速由高到低分别是云南(21.77%)>重庆(16.78%)>贵州(13.59%)>四川(10.82%)>湖南(9.40%)>江西(8.98%)>湖北(8.49%)>安徽(11.76%)>浙江(7.63%)>江苏(4.68%)>上海(3.14%)。(4)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发展速度为中速。第三,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发展差异。(1)从宏观视角来看,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之间的城镇化质量发展差异在逐步缩小。(2)从中观视角来看,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差异由大到小为,长江上游>长江经济带>长江下游>长江中游。(3)从微观视角来看,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内部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呈逐年缩小趋势,其中云南、贵州的城镇化质量发展差异明显大于其他地区。第四,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分维度空间发展差异来看。从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大部分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五,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空间相关性。(1)长江经济带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且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空间集聚状态,低水平与低水平区域空间集聚,高水平与高水平区域空间集聚。(2)长江经济带区域之间存在的空间正相关性会拉大下游与中上游之间城镇化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第六,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2005年-2014年,长江经济带在城镇化质量不断改善中,其中对城镇化质量改善发挥最重要的因素是行政力,其次是内源力,然后是市场力,而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影响最小的是外源力。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进行研究得出六点结论,由此提出了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的六点建议:第一,以产城融合推动产城共荣;第二,以户籍改革推动人城一体化;第三,努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第四,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第五,统筹城乡发展;第六,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