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交往是劳动的前提,是精神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动,是主体的互相联系,更是人类进行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阐述交往理论,“生产是以不同人员的交往互动为前提的”,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手段和范围不断发生改变,世界交往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和挑战。本文将用五个章节深入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交往的启示。第一章,绪论。主要陈述论文的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而捋清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选择恰当研究方法,概括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渊源。首先,英国洛克的“理解”思想,即“理解是交往的前提”,休谟的“共感”思想,强调精神和情感的互动;其次,法国孟德斯鸠坚持在“自然法”条件下进行交往,爱尔维修与霍尔巴赫从人的物质需要出发,通过研究人的物质需要探析交往理论;再次,德国的康德在理性的自我和经验的自我的互相联系中把握交往,黑格尔指出“劳动是交往桥梁”,费尔巴哈指出人本主义交往理论。第三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首先,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内涵,交往包括物质、精神、文化、人与人方面的互动等基本范畴,具有目的性、中介性、互动性、客观规律性和社会历史性,包括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交往是人的本质、是经济互动并最终推动社会发展;其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拓展--世界交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交往是世界交往的主要维度,世界交往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抗性、规则性和不平等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人本性和阶级性等特征。第四章,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交往的启示。首先,分析交往理论对中国国际交往的启示。把马克思交往理论同我国国际交往实际相结合;其次,阐述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当代中国国际交往战略,在马克思交往理论指导下,中国在国际交往战略选择中应创造“新型大国关系”,强化“一带一路”国际交往、突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探寻与发达国家共同利益、多边处理安全问题;再次,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中国和谐国际交往道路选择,注重经济交往的互利共赢、政治交往的平等互助、文化交往的求同存异、社会交往的和谐共处。第五章,结论。我国的和谐国际交往道路是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时代背景和我国的现实需要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