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曲”谱“新调”——论孟京辉的话剧改编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京辉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导演的代表之一,所受的褒贬不一,但其作品在中国市场上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孟京辉众多创意非凡的作品中,有着许多改编自国外或者本土的经典。孟京辉的改编,并非简单的将原作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舞台等元素进行重现,而是对原作进行了重新解读,用原作的“旧曲”谱出带有鲜明孟京辉色彩的“新调”。   本文以孟京辉改编话剧所用的三种方法即:中国题材西方化、西方题材中国化、舞台呈现中西化为主要维度进行论述。在中国题材西方化过程中,孟京辉以中国本土题材作为蓝本,他尊重了原作的内容又颠覆了原作内容,将盛行于西方文学现象中的一些主题融合进去,使原本是中国本土题材的作品在思想蕴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大胆借鉴西方题材拼贴、解构等叙事方式,并结合自己的戏剧观念将中国题材的内容用西方的叙事方式进行整合,用西方的“洋酒瓶”装了中国的“二锅头”,叙事策略呈现出西化特征。也因为西方荒诞派、意识流的手法及拼贴、解构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中国本土的作品呈现出西式风韵。在西方题材中国化的过程中,孟京辉将原著中的哲学命题社会化,不再向世人讲述崇高的哲学命题,而代之以大千世界中与众生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他将人的问题世俗化,未延续西方经典中对大写的人关照的态度。由人类整体细化到了中国社会特殊的群体,作者通过对这些群体生活状态的展示,用对他们的关怀来展示中国社会特有的众生相。他将戏剧要素中国化,对人物、语言、情节要素进行改编,将西方的产物晕染上中国特色。不仅是在内容与形式上,孟京辉做了自己的修改与创作,在舞台表演上,他同样将中西特色进行了崭新的融合。他一方面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的假定性、综合表演、双向剧场,一方面向西方的戏剧大家借鉴,将西方戏剧大家的经典理论包括布莱希特的间离性,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性,彼得布鲁克的参与性融入到其改编作品的舞台表演艺术中。与此同时,他大胆运用高新技术增加各种创意,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就是在这个中西相互转换、融合的过程中,西方的经典与中国的经典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了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舞台的变化。使得充满沧桑感的故事又散发出新的活力,并且创作者为观众找寻到了中国本土的题材与外国名著、名剧的相通之处,让观众在感受活力的同时也能够用一种更加深入、理性的观点看待这些题材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西方题材中国化的改编里,孟京辉努力的用本土的元素去同化西方的经典,创作者站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去解读西方经典,呈现在舞台上的与其说是一部外国戏剧不如说是借用外国题名的中国本土剧目。在孟京辉改编成功的背后,其对经典的解构,对原著精神的消遣,也同样破坏了原著的完整与厚重感,让人深思。
其他文献
由于智障学生认知范围狭窄,接触外界的经验缺乏,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记忆的速度慢、容量小且保持不牢固。多数学生语言与言语发展能力较差,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尚可,但表达能力
期刊
2005年10月,爱尔兰人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凭借《海》(The sea)这本精美的小说获得了该年的英国曼·布克奖。《海》讲述了一个遗失与回忆的故事。主人公马克斯·莫顿一个五
“江南三部曲”是格非沉寂近十年之后,在新世纪推出的在文本内容上具有连贯性的长篇小说系列,按照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为《人面桃花》(2004)、《山河入梦》(2007)、《春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