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E.coli发酵产HLC过程中温度诱导模式、糖浓度和补料操作方式的优化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ing2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温度诱导模式、补料时机、糖浓度以及补料操作方式等方面对重组Escherichia coli BL 21发酵生产类人胶原蛋白(Human-Like Collagen,简称HLC)的过程进行优化。在实验室前期优化出培养阶段的最佳温度为34℃的基础上,本部分主要对诱导阶段的最佳温度进行了优化。在培养过程中,当OD(600nm)达到85时,首先对是否升温至37℃维持1h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不将温度升高至37℃维持1h时,1h后含抗性质粒菌体的百分比下降为82%,最终的细胞浓度和蛋白
其他文献
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SAM)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中间物,已被用于多种临床症状的治疗及保健品。为了获得高产SAM的重组毕赤酵母,本研究以强化了SAM合成酶的高产菌株GS115/DS16为出发菌株,探索了敲除SAM代谢途径中3个基因对重组菌株中SAM积累的影响。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分别敲除SAM代谢途径中的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spe2、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
学位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是由部分细菌产生的一类多糖聚合物。常见的能够产生纤维素的细菌主要有Acetobacter, Rhizobium, Agrobacterium和Sarcina等。其中研究最多、产量最高的细菌是Acetobacter xylinum(木醋杆菌)。从纤维素的分子组成看,BC和植物纤维一样都是由β-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成的直链,
学位
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的利用与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所面临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纤维素酶可以将纤维素水解成为葡萄糖,这是一条无污染且能有效利用纤维素的途径。但目前纤维素酶的成本仍较高,一些纤维素酶具有活性较低或热稳定性较差等缺点,通过定向进化可以不断提高并获得新性能的重组纤维素酶。本试验以嗜热子囊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gⅠ为研究对象
学位
本论文以实验室保藏的能利用糖质基质直接发酵产L-丝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YPS-062为研究对象,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运用重组DNA技术等分子手段L-丝氨酸代谢途径上的关键基因进行了分析,修饰,改造,构建了一株基因工程菌,并对该菌株进行了摇瓶发酵性能的初步研究。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3-PGDH)是L-丝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起始酶,其活性
学位
溶菌酶是一种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抗菌蛋白,因其较强的抗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饲料行业,食品行业和医药行业等领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溶菌酶作为肠溶性抗菌药物时,因消化道胃酸的影响,使溶菌酶到达肠内时的抗菌性降低。本课题针对此问题,采用微胶囊技术,选择肠溶性壁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用内源乳化法制备溶菌酶肠溶性微胶囊。同时,除了用石蜡油作为油相,还研究了安全性高的可食用菜籽油作为乳化油相制备微胶囊,使该工
学位
为了提高工业上极为重要的地衣芽孢杆菌高温α-淀粉酶(BLA)的发酵性能,本研究以高温α-淀粉酶基因amyL为目的基因,并将地衣芽孢杆菌16S rDNA、红霉素抗性基因Ery~R一同连入载体pLakr中,构建BLA产生菌的整合表达质粒pBli16s-amyL-Ery~R,在16S rDNA介导下,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将此重组质粒随机整合到宿主菌B. licheniformis CBBD302染色体上。
学位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能够以淀粉为底物,通过转糖基作用合成一种环状的功能性低聚糖—环糊精。见诸于学术报告和商业化应用的CGTase大多为是α、β和γ型。大环糊精是指聚合度从九到几百不等的环状葡聚糖,可以更加广泛地用于各个领域,且4-α-糖基转移酶(4-α-CGTase,EC 2.4.1.25)是可以用于制备大环糊精的酶。迄今为止,能够产4-α-CGTase的微生物报道很多,但相关发酵
学位
化学铣切加工(简称化铣)是利用化学溶液对工件表面进行溶解的一种加工技术,即利用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原理加工工件的一种工艺方法。化铣保护涂料又称为可剥性涂料,是化铣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性保护涂层,在加工过程中起到暂时的保护作用,化铣工序完成后再去除该保护层。化铣保护涂料在化铣工艺过程中,尽管起着暂时保护作用,但是对化铣工艺过程的完成非常重要。本文旨在研究一种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不含有毒溶剂、固化成膜后膜
学位
以本实验室从黄檗枝条中分离并诱变获得的高产小檗碱产生菌S-NU-41为实验材料,探究影响该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各种因素,以期在产量上再有进一步的提高,然后在5 L发酵罐中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究,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黄檗提取物以及金属离子,筛选出能提高小檗碱产量的最佳浓度;在此基础上优化了该菌株的摇瓶补料条件及5L发酵罐的发酵条件,并研究了菌株在发酵罐中的分批发酵和
学位
生物可降解塑料是传统塑料最理想的替代品,聚羟基烷酸酯(PHA)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目前,微生物发酵是生产PHA的主要手段,也是生物可降解塑料方面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实验室保存的可产PHA的菌株,经过筛选得到M-12菌株作为实验菌株。采用紫外线、亚硝酸钠及紫外线与亚硝酸钠复合诱变处理,以期提高PHA产量,结果获得复合诱变条件下遗传较稳定的菌株UY-7。诱变菌株UY-7经摇瓶发酵后,得到细胞干重为9.68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