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殖民地与帝国双重边缘的现实成就了莱辛的边缘身份,使她的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边缘化风格。她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到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科幻小说的尝试,再到回归现实,题材多样,主题丰富,无不显示出她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严肃关注,渗透着一位作家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莱辛及其创作的边缘性。首先,莱辛的身份的边缘性。莱辛的童年是在英属的非洲殖民地度过的,殖民地的现实成就了莱辛的边缘身份,这种边缘的童年生活给作家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正如司汤达所说:“童年时代不会完结”。回到帝国的中心伦敦后,作为来自殖民地的单身母亲,生存的竞争,阶级和性别的差异,更使她摒弃了政治大叙事,在易逝的世界中,呈现主流之外的另类现代性。其次,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边缘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十九号房间》中外表幸福美满的苏珊,无法承受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和窘迫人生的冷酷,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来了爱情》渴望爱情的萨拉个性坚强,富有魅力,由于年龄的关系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老妇与猫》里的被子女抛弃的老妇人,《金色笔记》则真实地再现了都市中的知识女性及同性恋者的生存困境和艰难选择。再次,莱辛注重小说内容和形式的对应,她善于运用多种叙事策略来进行边缘化创作。对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究莱辛边缘化选择在叙事艺术上的呈现。第一多重叙事视角的使用;第二象征手法的使用;第三大量的梦境描写。最后,文章分析了莱辛边缘化创作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边缘性人物形象的出现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关注,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从文化意义上说,边缘性人物形象寄予了莱辛深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独立性的自觉追求与保持。体现了作家对多元价值的认同,表明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和互补性。边缘化创作打破了两极对立的单向思维,为主流文化引入新鲜元素,从而带来文化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关于莱辛的边缘性问题,也有论者进行过论述,但他们多是对莱辛几部长篇小说中人物角色的边缘性进行论述,然而对其创作的边缘性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于是笔者致力于对莱辛创作的边缘性尽可能的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从内在成因与外在呈现两方面入手,对莱辛边缘化创作的缘由,边缘人物,叙事策略进行探究,从而对研究对象边缘化的成因和表现及边缘化创作的意义尽可能的做一个全面的概括。在这一点上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同时在多元文化的今天,研究莱辛及其边缘性,也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