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新学及其兴替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33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宋时期,王安石所创立的新学学派不仅在理论上自成体系,而且以其在哲学、经学等诸多领域造诣精深而著称。这一学派达到了北宋中期儒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并且新学挟皇权雷霆万钧之力,统治北宋后期思想界达六十年之久,它对北宋后期的学术思想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南宋以来的封建士大夫大多对其肆意歪曲乃至诋毁,根本未给其以应有的学术地位。有着宋元学术史之称的《宋元学案》本是以时间顺序排列学案,然而却将产生于北宋中期的荆公新学放在全书之末,还冠之以“略”字。可见,荆公新学在学案编纂者心目中的地位。 对于中国来说,二十世纪是革新的世纪。始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标志着改革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主旋律。革新的世纪需要革新的理论作指导。所以,王安石变法的研究一直是二十世纪我国学术界的热门课题。1908年,梁启超著《王荆公》一书,力图为王安石其人、其政、其学辩诬,但是梁氏辩诬的重点在于其人、其政,而对于其学的介绍则殊为简略,且基本集中在其政治思想上。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柯昌颐所著《王安石评传》,该书涉及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对于王安石与佛老杨墨诸家学说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但该书基本上属于资料汇编,没有多少学术创见。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学研究,概括起来有以下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者贬低了荆公新学的学术地位;二是大多数学者遵循从思想到思想的治学理路,没有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和学术背景中加以考察;三是一些学者由于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存在问题,致使其结论往往站不住脚,如贺麟先生关于王安石主张人性善的观点等等。由此可见,开展系统而全面的新学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着重要理论意义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邓广铭先生发表《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一文,指出:“从其对儒家学说的贡献及其对北宋后期的影响来说,王安石应为北宋儒家学者中高踞首位的人物。”从而恢复了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学术界应有的地位。漆侠先生的鸿篇巨制《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一书,列有专章对荆公新学的辩证法哲学进行了探讨,指出王安石是以其辩证法思想指导变法实践的。 拙作在汲取前贤时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荆公新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首先,从内忧外患的宋初形势、积贫积弱的宋初国力、消极无为的宋初政治、开明宽容的文化政策和唐宋之际的学风转变五个方面,考察了新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及学术思想背景;并将新学在王安石在世期间的发展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发展期和变异期;还对新学的代表作逐一进行了考察,指出其版本流传情况;从哲学、经学两个方面对新学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新学的学术渊源逐一进行了考察。拙作将新学的学术特点概括为通经致用、义理解经、开拓创新三个方面;并将新学的学术贡献概括为统一儒家经说、重振性理之学、弘扬义理之学等。其次,拙作对司马光、程颢、程颐、苏轼、苏辙、刘挚等旧党人物对新学的批判和清算,分别进行了考察;并系统考察了南宋时期新学与理学的斗争及其沉浮。再次,拙作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新学的衰颓进行了探讨,并将其外因归结为最高统治者的打击、当政者的歪曲利用和旧学不遗余力的清算等三个方面;还将其内因概括为误将统一经义用作统一思想、自相矛盾、牵强附会、后继乏人、官学地位等方面。最后,拙作考察了新学对两宋及其以后的学术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概括了新学在北宋学术界的地位,称其为中期宋学的总结者和后期宋学的开创者。
其他文献
近年来,社会史研究走向深入,开始与文化史相结合,通过研究群体与社会、群体与文化的互动,特别是通过发掘群体与文化形式和文化表现方式的内在关系,来展现一个区域社会文化史的变迁
开发一个多语言统一用户界面的集成信息处理软件环境,对少数民族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工作特别是派生类语言的文本及语音等信息处理带来了巨大便利.系统基于词-词素平行语料库,从
肾上腺畸胎瘤是较罕见的生殖细胞来源肿瘤,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但容易与其他肿瘤混淆,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根本依据。由于病例少见,影像学诊断及术前
“非正常分家行为”是指在革命和战争背景下,晋西北各阶层农民为了应对中共的抗战负担而采取行为。这种行为对当时乃至后来当地农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