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裔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自1997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学批评界的瞩目。该小说20多年的批评史虽短暂却异常丰富,如今,它俨然已成为东西方批评家差异互补、合力钻研的舞台,其批评广度几乎涵盖当今各个主要批评流派: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虽然这些研究或多或少触及了小说中的杂糅现象,然而,殊为遗憾的是,它们对杂糅现象的表征及其所代表的积极意义却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在细致梳理国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借鉴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详尽分析《微物之神》中语言、文化、身份认知这三方面的杂糅现象的表征,从而昭示其在小说中所代表的反抗性和积极意义。
本文首先从小说叙述中所使用的多重视角和语言游戏等杂糅现象入手,以揭示小说语言层面上的碎片化,继而从小说中历史和现在的双重层面分析印度文化的杂糅现状,即英国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共同影响下文化的无根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小说人物身份认知的讨论,探究阿慕和维鲁沙个体身份的杂糅所凸现的矛盾性,即:人物身份的双重杂合性,由此进一步揭橥杂糅所导引的反抗和希望:阿慕和维鲁沙的杂交爱情所代表的反抗性和瑞海尔杂糅身份所代表的强大力量,以及以此为依托而构建第三空间的希望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