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目前,棉铃虫已经对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茚虫威是第一个商品化的噁二嗪类杀虫剂,茚虫威作用机制独特,对鳞翅目害虫具有卓越的杀虫活性,是替代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防治鳞翅目害虫的理想品种。许多研究表明,昆虫对茚虫威具有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风险。本文以棉铃虫为研究对象,采用浸叶法进行棉铃虫对茚虫威的抗药性选育,获得敏感性降低的棉铃虫种群(RP),计算了棉铃虫抗茚虫威品系的现实遗传力,预测了棉铃虫对茚虫威的抗性增长速率。本文通过毒力测定方法研究了棉铃虫抗茚虫威种群与8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测定了两个田间种群(沂水种群(YP)、邯郸种群(HP))对茚虫威与其他8种药剂的敏感性,并对室内交互抗性结果进行了验证,最后比较了亚致死剂量LC40茚虫威对各种群棉铃虫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用茚虫威对棉铃虫进行抗性选育,经过13代11次选育,获得相对室内同源对照种群抗性倍数为4.43倍的抗性种群(RP),虽然敏感性降低,但尚未达到明显抗性水平。表明棉铃虫对茚虫威的抗性发展速度比较缓慢。2.利用Tabashnik等的阈性状分析法,计算获得棉铃虫对茚虫威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0646。进一步预测其抗性发展速度,假设以90%致死率继代处理棉铃虫,其抗性达到5倍、10倍分别需要12.76代和18.26代。3.抗性选育种群经过11代室内汰选后,与同源对照种群相比,其对茚虫威的抗性级别处于敏感性降低的水平,其他8种药剂仍处于敏感水平。交互抗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茚虫威与其他药剂无交互抗性。两个棉铃虫田间种群中,沂水种群棉铃虫对氰氟虫腙、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溴虫腈处于敏感水平(抗性倍数<3倍),对茚虫威和甲氧虫酰肼处于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0倍),对毒死蜱和氟虫脲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0倍),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处于高抗水平(40~160倍)。邯郸种群棉铃虫对氰氟虫腙和溴虫腈处于敏感水平,对毒死蜱、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脲处于低水平抗性,对茚虫威、高效氯氟氰菊酯处于中等水平抗性。田间种群数据也表明茚虫威与氰氟虫腙和溴虫腈不存在交互抗性。4.分别采用茚虫威对同源对照种群、抗性选育种群、沂水种群和邯郸种群的LC40处理对应种群棉铃虫3龄幼虫24 h,测定经药剂处理后12 h、24 h以及转移到无毒饲料中后12 h、24 h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未经药剂处理,抗性选育种群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2)经药剂LC40处理后,抗性选育种群和沂水种群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被显著诱导;邯郸种群多功能氧化酶活性被显著诱导;对照种群羧酸酯酶活性被显著诱导。5.亚致死效应研究表明,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相比,其单雌产卵量明显降低,表明其繁殖力明显下降。但亚致死剂量处理后,抗性选育种群的化蛹率和羽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种群,表明药剂胁迫压力对抗性选育种群造成的影响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