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首先着眼于英国18世纪文学史上卓有影响的小说之父之一的亨利菲尔丁及其著作《约瑟夫·安德鲁斯》。该部小说被称为继《沙美拉》之后戏仿理查德森的《帕梅拉》的又一力作。与此同时,批评家们认为戏仿不应被认为是《约瑟夫·安德鲁斯》的主要特色,而更多从其小说性方面进行批评。然而作者认为纵观18世纪,认为戏仿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18世纪英国文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且戏仿也是菲尔丁常用且善用的一个写作技巧和批评方法。论文通过梳理历年来的相关文献,研究了戏仿的演变历史,辨析了其定义内涵的变化以及其在批评功能方面的争议,发现戏仿不仅能用来提供戏谑和嬉闹等娱乐,更可以以严肃的方式对文本乃至整个社会和世界进行严肃的批评。因此,本论文以《约瑟夫·安德鲁斯》为文本,讨论其中针对某一特定文本《帕梅拉》的戏仿以及针对当时社会和普遍现实世界的戏仿批评。通过讨论旨在揭示菲尔丁如何通过精心设置材料和独具匠心的人物刻画来达到戏仿和颠覆《帕梅拉》这一确定文本的效果;以及如何运用戏仿批判现实的功能来重塑《帕梅拉》文本,批判其文本中透露出的颠覆性思想内涵,达到矫正社会道德观和维护传统基督教道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