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在充满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大量城市边缘传统聚落正在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空间形态乃至心理意识等等各个方面的翻天覆地的转变,完成从传统到现代、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型。
城市边缘区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是最具有活力和特色的,也是最不确定,最多问题的地区,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此汇集,作为一个巨大的“时——空不连续体”,它的一端以城中村的形态伸入大城市中心,另一端则联系着珠三角的广大乡村,其空间形态极其丰富而且充满矛盾性和复杂性。城乡二元的边界复杂性和数十年积累起的巨大城乡落差决定了多样化的城市边缘传统聚落形态将长期并存。珠三角传统聚落形态演进的特殊路径是自下而上的形态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在城市边缘区的形态问题的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城市规划和形态设计的手段。引入制度因素,从制度变迁的背景出发,以交易成本的节约为线索,才有可能理清复杂的聚落形态形成和演进的原因。在当今迅速城市化时期,城市边缘区的形态问题是制度变迁的必要成本,这个成本的大小部分地取决于这一系列制度变迁得以实现的速度和强度。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大城市边缘区传统聚落在未来还要承担更多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代价,成为容纳长期城乡二元制度下积累的城乡间巨大落差的空间缓冲,成为数以千万计的“外来人口”进入珠三角开始分享城市文明成果的第一个落脚点。这个历史使命决定了在城市边缘区长期维持低于城市但高于乡村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现实条件下合理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虽然这种过渡性的存在并不排斥城市边缘区也将随着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但是在短期内将它们整治或改造到与市中心建成区同样的形态将既不必要又不可能。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之中城市边缘区村镇聚落的形态类别、一般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提出珠三角城市边缘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阶段城市化演进的一般范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工具,建立起针对珠三角特定区域高速城市化条件下的城市边缘区村镇形态问题的制度分析框架,初步揭示制度变迁与城市边缘区形态的互动关系。在实践意义方面:本文从规划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明确城市边缘区制度变迁的市场化取向和城市边缘传统聚落的城市化目标后,正视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性作用;以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换取有效的规划制度在城市边缘传统聚落的尽快嵌入;适时适度的调整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并在镇和村级规划以及微观的旧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城市边缘传统聚落的城市化过程决不会一蹴而就,在形成理想的城市形态之前注定将充满矛盾、混乱、痛苦、反复和妥协,这也是我们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