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轴承钢中大尺寸夹杂物形成机理与关键冶金工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emo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端装备的国产化,作为其关键零部件的高端轴承的制造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疲劳寿命的高端轴承钢的研发和生产成为当前我国轴承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洁净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轴承钢疲劳寿命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洁净度主要涉及到杂质元素的极低化和夹杂物的无害化。目前我国生产的轴承钢在氧、钛等杂质元素极低化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较好水平,但钢中出现的几十微米的微观大尺寸夹杂物和尺寸在几百微米甚至是毫米级的宏观大尺寸夹杂物的问题日益凸显,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本文以宝武韶钢特殊钢生产流程“转炉-氩站-LF精炼-RH真空脱气-连铸”为背景,重点研究高端轴承钢中大尺寸夹杂物的形成机理与关键冶金工艺,为高效稳定地生产出高品质轴承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对轴承钢中大尺寸夹杂物特征进行检验和确认,发现轴承钢中大尺寸夹杂物主要为两类,分别是单个球状的DS类微观大尺寸夹杂物和毫米级细长串型宏观大尺寸夹杂物,并进一步查明了其来源和形成机理,提出了关键改进工艺,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明显改进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S类超标的微观大尺寸夹杂物主要为低熔点的CaO-Al2O3类夹杂物,CaO质量分数大于30%,尺寸在30μm-50 μm,二维形貌接近圆形,夹杂物中Ca、Al元素的分布较为均匀,部分夹杂物具有含Si元素的特征。毫米级细长串型大尺寸夹杂物主要为半固态CaO-Al2O3类夹杂物,CaO质量分数小于30%,长度大于5 mm,二维和三维形貌信息表明大尺寸夹杂物是由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同的小尺寸CaO-Al2O3-MgO夹杂物团聚而成。(2)热力学和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钢材中DS超标的含SiO2的低熔点CaO-Al2O3类夹杂物尺寸大于30μm,夹杂物中SiO2的质量分数大于2.4%,这类夹杂物为外来卷渣形成。卷渣与转炉出钢后所添加的含高SiO2的低碱度渣料有关,这种渣料与石灰(CaO)同时添加,成渣速度慢,容易卷入钢液,随着精炼的进行,卷渣形成的夹杂物中SiO2的平均质量分数从氩站的27.5%下降到轧材的3.0%。(3)不含SiO2的DS类微观大尺寸夹杂物和毫米级细长串型宏观大尺寸夹杂物成分类似,均为CaO-Al2O3类夹杂物,但具体含量不同,DS类微观大尺寸夹杂物CaO和Al2O3的质量比为0.5<CaO/Al2O3<1.2,毫米级细长串型宏观大尺寸夹杂物CaO和Al2O3的质量比为CaO/Al2O3<0.5,其本质机理是钢液中Ca含量不同所引起的夹杂物成分差异,钢液中Ca含量高,对应的夹杂物中CaO含量也高。钢液中Ca含量与LF精炼过程钢渣之间反应导致炉渣向钢液中传递的Ca量有关。(4)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Mg=5ppm,O=10ppm条件下,当钢液中Ca含量大于4.4 ppm时,平衡的夹杂物全部为低熔点CaO-Al2O3类夹杂物。当控制钢液中的Ca含量在4 ppm以内,钢液中的Al质量分数为0.04%时,可以有效抑制低熔点CaO-Al2O3类夹杂物的生成。钢渣之间平衡Ca含量的计算结果表明,钢液中Al质量分数为0.035%,炉渣中CaO质量分数小于52%时,可以控制平衡Ca含量小于4ppm,夹杂物中CaO的质量分数小于17%,有利于夹杂物上浮去除。(5)液态夹杂物碰撞团聚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夹杂物与钢液之间的界面张力从0.1 N/m增加到2.0 N/m,液态夹杂物碰撞团聚的临界直径从11.8μm增加到40.3 μm,界面张力对液态夹杂物的碰撞团聚影响明显。与钢液不润湿夹杂物的团聚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空腔引起的腔桥力是范德华力的103到104倍,是夹杂物CaAl2O4颗粒粘附的主要作用力。接触后的夹杂物在1673 K条件下经过4.2 s可以完成烧结。烧结的夹杂物进一步形成团簇,经轧制后最终形成毫米级细长串型大尺寸夹杂物。(6)大尺寸夹杂物控制工艺主要包括转炉出钢选用低熔点低粘度造渣剂;全程控制钢液中的Al含量,从氩站的0.05%以上逐步下降到LF结束的0.02%以上;LF精炼分段补加石灰,控制炉渣CaO从52%逐步增加到57%,LF终点炉渣成分为 55%<(%CaO)<60%,7%<(%SiO2)<10%,27%<(%Al2O3)<31%,3%<(%MgO)<6%。改进后冶炼过程大尺寸含SiO2的低熔点CaO-Al2O3类夹杂物数量降低,尺寸减小,改进后轧材CaO/Al2O3质量比的值在0.12以内的夹杂物数量占比高达90.9%,DS评级≤0.5的比例从原来的71%提高到了86.38%,高频超声波水浸探伤的合格率从原来的48.1%提高到85.7%,工艺的改进效果明显。
其他文献
钢铁工业正处于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以数字化为主要实施路径的智能制造是实现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钢铁制造的工艺流程特性使其产生了海量的生产数据,具备了数据驱动的基础;钢铁冶金机理则决定了数据的逻辑性与可靠性,同时也是进一步深挖设备工艺潜能的基础。本文通过钢铁冶金机理协同数据驱动,对高品质钢冶炼渣系控制进行研究,为保证产品在原料多变、工艺复杂、终点要求严苛的钢铁生产过程中实现稳定控制奠定基础,进一步提
学位
在能源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清洁能源技术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太阳能因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在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中表现出了巨大潜力。将太阳能电池用于光伏发电已成为太阳能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太阳能电池也从第一代的晶硅电池逐步发展为当今最为流行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即采用光电转化钙钛矿为制备材料的太阳能电池。与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
学位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产品生产国,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10.65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6.7%。然而,我国铁矿资源主要以贫矿为主,导致目前炼铁所用的铁矿石超过80%需要从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等国家进口。随着国外高品位铁矿资源逐渐枯竭,且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钢铁企业对国内低品位矿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显得尤为必要。西北地区的酒钢集团炼铁原料长期以周边的含重晶石铁矿为主,并配加一定
学位
新型一步法生产不锈钢工艺由于其冶炼过程简单,生产400系列不锈钢的经济性强,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TSR炉冶炼不锈钢工艺是典型的新型一步法冶炼不锈钢工艺之一,存在脱碳能力不足、深脱碳期冶炼时间长,铬氧化损失较大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在TSR冶炼不锈钢工艺中引入CO2,利用CO2独特的高温物理化学性质,强化钢液脱碳并改善熔池搅拌性能,从而提高贵金属铬的收得率和冶炼效率。本文首先通过热力学、动力
学位
工业副产石膏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以硫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固体废弃物,具有纯度高、颗粒细小、级配集中、杂质成分复杂以及含有一定量附着水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替代天然石膏的可再生资源。然而其杂质成分复杂、波动范围大,导致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存在困难。本文针对工业副产石膏的特性,开发了蒸压微晶法制备α型高强石膏工艺,分别以脱硫石膏、柠檬酸石膏、磷石膏为原料制备出强度等级达到α50的产品,并分析了二水石膏向半水
学位
双相不锈钢由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组成,兼具铁素体和奥氏体不锈钢的特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桥梁等严苛环境中。双相不锈钢在服役过程中虽然表面会形成钝化膜阻碍钢基体与侵蚀性介质进行物质交换,但依然会缓慢发生腐蚀反应,这会对双相不锈钢部件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其服役寿命。因此研究双相不锈钢的局部腐蚀及钝化性能,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优化工艺参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KEYENCE VHX-5000超景深显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降低CO2排放进行低碳生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钢铁行业是我国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战场。基于目前钢铁生产情况,传统高炉炼铁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以现有技术继续深化节能减排已经达到理论上的极限,发展突破性的氢冶金技术才能进一步的节能减排。高炉内氢含量的增加改变了炉料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从而引起炉料反应行为的变化,进而影响了高炉内炉料还原进程、性质演变及冶金
学位
随着近年来废钢产生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国家对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更高效的利用废钢已经成为转炉炼钢的重要发展方向。废钢是转炉冶炼的主要原料之一,由于其本身的冷料属性,废钢在转炉内的熔化过程对于转炉熔池温度的稳定控制和转炉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关于转炉内废钢熔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废钢比变化对转炉工艺、吨钢成本和污染物排放影响的定量研究也相对较少,限制了废钢在转炉中的高效利用
学位
二氧化碳(CO2)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如果无节制的排放,将会对环境和人类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在钢铁工业中,研究CO2在生产流程中的合理利用,降低其排放量、提高生产效益,对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CO2具有弱氧化性,将其引入转炉炼钢代替部分氧气(O2)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但是O
学位
我国是世界原铝和再生铝的第一大生产和消费国,每年产生数百万吨的固体危废铝灰。铝灰成分复杂处置利用难度大,目前大多数工艺技术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铝灰具有危险固废和有价资源的双重特性,未妥善处理既危害环境和健康,又浪费了宝贵的铝二次资源。铝灰的无害化处置及高值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我国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基于不同环节产生铝灰中有价及毒害物质的赋存状态及物化性质的解析,本文创新提出了分别适用于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