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用“理性人”假设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基石。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提出,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由于描述问题形式的不同使得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明确、不稳定的偏好影响最终的决策。2000年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和理查德·韦斯特(Richard West)提出用系统1和系统2解释大脑作决策时的状态。系统1代表大脑完全处在自主控制状态,大脑运行快速且无意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直觉。系统2的运行需要集中注意力,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可以概括为思考。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出现后,可以把描述问题的形式进行具体化和细化,对最终行为背后的决策原因可以进行更深的分析。本文探讨的是在系统1和系统2两个不同的决策框架下人们的决策行为。文章以一个实验调查研究为例,利用捐赠实验和信任信靠实验两种实验方式搭配进行的方法考察系统1和系统2对个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及具体因素分析。为验证系统1和系统2是否是因为决策框架变化,换而言之因为两个实验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带来数据偏差,设计对照组实验。在对照组实验中,捐赠实验和信任信靠实验全部在系统2的决策框架中完成。对160名实验参与者的反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理论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捐赠数额的大小来看,系统1的决策框架下的参与者的比系统2决策框架下的参与者要慷慨。系统2对系统1的冲动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在需要理性判断分析的信任信靠实验中,系统1对系统2的影响很小,而本身长与思考的参与者对实验的理解和把握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