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骨移植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前提,以兔为研究对象,对自体牙骨粉和异种牛骨粉的成骨效果的差异进行探究,将自体牙骨粉与异种牛骨粉分别填塞于兔的上颌拔牙窝内,通过组织学和四环素荧光染色的方法对拔牙窝新成骨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对比并分析这两种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效果。材料与方法:9只雄性大白兔3月龄,体重3-4 kg,健康,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并饲养.将9只雄性大白兔双侧上颌中切牙麻醉下拔除,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动物,其中有2只为实验组,1只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中选择动物的左侧中切牙牙槽窝中植入异种牛骨粉,右侧中切牙牙槽窝中植入自体牙骨粉;空白组只拔除牙齿,不植入任何骨粉。观察4、8、12周后,行四环素荧光标记后分别处死。取材置于浓度为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制成厚度为100-200μm的石蜡切片用于观察成骨情况等组织学变化;采用荧光标记法测量新骨的矿化沉积率,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一、大体观察9只雄性大白兔术后5天饮食饮水正常,2周后黏膜色泽正常,伤口已愈合。二、组织学观察1.低倍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可见异种牛骨粉周围形成红色类骨质,但剩余的骨粉碎片较多;而自体牙骨粉周围有淡蓝色的新骨形成,且剩余的骨粉碎片较少;空白对照组牙槽窝清晰,牙槽窝周围有少量的红色类骨质形成。2.高倍镜观察结果:实验组中异种牛骨粉组的骨粉与骨粉之间、骨粉与周围骨壁之间存在间隙,骨粉周围的组织呈红色,新生骨主要为编织骨,板层骨较少,且骨小梁稀疏,纤细,在骨粉边缘呈现不规则锯齿状的“蚕蚀”现象;自体牙骨粉组骨粉周围有大量的红色的类骨质且有淡蓝色的骨组织形成,新生骨以层层排列的板层骨为主,部分骨小梁成熟,皮质骨内可见哈弗氏系统形成,可见深染的细胞核,新生骨中可发现骨陷窝,且在某些区域中,可以观察到深染的细胞核;空白对照组:牙槽窝壁上有少量的红色类骨质形成。三、荧光标记:两条黄色荧光条带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即是十天内新生骨的骨增量,通过荧光标记距离可以计算其矿化沉积率,新生骨矿化沉积率=荧光标记距离(μm)/天数(d),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荧光标记距离:A组:自体牙骨粉组(49.33±4.68)、异种牛骨粉组(33.88±1.42)、空白组:(23.62±2.15);B组:自体牙骨粉组(57.92±7.43)、异种牛骨粉组(38.98±3.15)、空白组:(28.95±5.48);C组:自体牙骨粉组(65.12±7.63)、异种牛骨粉组(44.00±5.61)、空白组:(34.54±6.97)。结论:1.自体牙骨粉与异种牛骨粉均是有效的骨移植材料。2.自体牙骨粉在骨增量方面优于异种牛骨粉。3.自体牙骨粉应用于临床修复牙槽骨缺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