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滩涂贝类养殖业是我省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日益多样化,养殖技术逐渐进步,产量不断增多。但是随着贝类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和养殖环境污染等问题,病害愈发严重。其中弧菌病对贝类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贝类弧菌的流行情况和防控技术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开展了对2017年和2018年山东滨州、青岛、烟台、威海、东营等7个沿海养殖地区养殖的菲律宾蛤仔、蛏子、斑纹棱蛤、扁玉螺、脉红螺、扇贝、毛蚶、牡蛎和贻贝等弧菌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分离弧菌的分析比较,了解贝类弧菌病的流行性。并对分离率较高的3种弧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研究其耐药情况,同时研究了各弧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共分离细菌155株,属不同的27种,其中弧菌24种,其他菌3种。分离出的弧菌包括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杭州弧菌(Vibrio hangzhouensis)、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Vibrio owensii、Vibrio chagasii等。其他菌包括Photobacterium damsetae、Enterobacter cloacae和Photobacterium swingsii。统计结果表明,检出率比较高的是哈氏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分别为23%、24%和9%;弧菌总体的检出率为95%,其他菌为5%。其中哈氏弧菌和溶藻弧菌每年检出率都在20%以上,其他弧菌的检出率相对而言较低。不同贝类中弧菌的检出率也不相同,副溶血弧菌在贻贝、毛蚶和蛏子中的分离率较高,分别为62%,18%和22%;哈氏弧菌在四角蛤、毛蚶和菲律宾蛤仔中分离率较高,分别为38%、35%和28%;溶藻弧菌在牡蛎、蛏子和菲律宾蛤仔中的分离率较高,分别为41%、36%和21%。不同地区中弧菌的检出率是不同的,其中哈氏弧菌在滨州、东营和潍坊的检出率较高,为25%,44%和28%;溶藻弧菌在日照,威海,烟台的检出率较高为52%,43%和37%;副溶血弧菌在滨州和日照的检出率较高为18%和13%。本试验对这两年分离率较高的3种弧菌进行了药敏试验。使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萘啶酸、红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和氨曲南这些药敏片。药敏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和萘啶酸对弧菌的敏感率达到100%;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对弧菌的敏感率达到95%,并且没有耐药菌株的出现;恩诺沙星、四环素、氨曲南等抗生素对弧菌的敏感率也达到了90%以上,没有耐药菌株;90.8%和86.2%的弧菌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表现为耐药,分别只有2%和1%表现为敏感;弧菌对头孢噻吩和卡那霉素敏感率在50%左右,耐药率分别是18.4%和10.3%;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是8%;本试验对分离的各弧菌进行了毒力基因检测。检测的毒力基因包括tdh、trh、ure C、lux R、Omp W、vvh A和vac O等。结果表明,哈氏弧菌中tox R基因、pap6基因、lux R基因携带率较高分别为47%、39%和28%;副溶血弧菌中vscC2基因携带率最高为35%,而ure C基因和trh基因的携带率为14%和21%;溶藻弧菌中Omp W基因携带率较高,为29%。本试验通过对2017年和2018年山东省贝类弧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贝类弧菌病的流行情况,为弧菌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弧菌的药敏试验,为对贝类弧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了科学方法;同时检测主要毒力基因在一些分离的弧菌中的分布,为毒力菌株的鉴定提供相关资料,同时为有效地预防弧菌传染病的大面积暴发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