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angha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9月和10月,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目的就是推动沿线国家发展,使得不同国家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纪录片凭借着其与生俱来的真实性,同时又有着丰富的视听语言来吸引不同的观众。可见通过纪录片这一载体,可以有效地承担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跨文化传播的要务。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分析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央视制作或播出的13部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本文的第一章为重差异的跨文化传播理念。通过以“草根”视角、多样身份、国外人物为代表的平民化表达和以体现真实的情感、讲述真实的故事为方式的情感化故事以及国际化的非线性叙事、生动形象的设置悬念为依托的结构化叙事这三大方法,通过差异性的整体思维从而区别于并摆脱以往我国的纪录片的政论化、强行说教的陈旧模式。当然,当前的“一带一路”纪录片依然存在着过度解读的隐患,要在解读上坚持适度原则,从而避免使海外受众产生不良印象。第二章为多元化的跨文化传播题材。笔者将当前的“一带一路”纪录片划分为历史文化类、人文社会类、自然风光类以及人类学类这几大题材,分别展现我国的文化底蕴、“一带一路”的主题、丝路精神和我国的区域文化,从不同角度加强不同文化内的受众对“一带一路”纪录片乃至这一倡议本身的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技术性的把控问题,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要合理地使用演绎与特效,切勿通片利用,导致纪录片失去了其真实性的灵魂。第三章为多样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包括跨文化合作、搭建传播平台以及培养具有跨文化特征的意见领袖几大方面。通过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技术的借鉴、内容的拓展、纪录片展节以及网络与新媒体的联合助力,使得“一带一路”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具备更坚实的策略保障。由于本文的研究文本为央视制作或播出的纪录片,所以其他地区卫视、传媒公司或海外电视台制作的相关“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并没有过多涉及。因此,笔者希望日后将有更多的研究集中于这些视角,以便发挥这些主体的各个特有优势,使“一带一路”纪录片乃至这一倡议本身进行效果更加明显的跨文化传播。
其他文献
一提到“无冕之王”、“党的喉舌”。大家立即就会想到记者,是的,记者是我们国家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产物.前期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不同媒体的
杜比亚蟑螂(Blaptica dubia)又名度比亚蟑螂、度比亚大蠊,属蜚蠊目、Blaberidae科、Blaptica属卵胎生昆虫,原产南美洲,分布于法属圭亚那、巴西至阿根廷等国家,属于农业害虫。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企业规模从小到大,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在增加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彰显出了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为国家税收收入贡献了50%以上,贡献了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1]。同时,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央和地方提高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相
2015年,我国再次启动电力市场化的改革,开放了发电侧及购电侧市场,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打造了多元化的市场体。改革的逐步推进,使得发电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加之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将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而火力发电企业最主要的原材料则是燃煤,势必会影响燃煤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企业发电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电力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由于风、水等清洁能源有着不稳定性的特征,在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