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全球水资源含量有限且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工业化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全球用水危机。中国作为用水大户,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海岸带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经济要素的集聚,使得中国沿海地区以全国14%的水资源总量,承载着全国70%的人口和60%的经济总量,压力尤其巨大。近年来,随着虚拟水概念的提出,国内外学者开始从经济管理角度探寻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以往虚拟水的研究多以陆地产品和服务为重点,很少有研究涉及到海洋。然而海洋作为巨大的资源宝库,可以为陆地提供多种服务,缓解陆地压力。在陆海统筹的背景下,本研究将目光聚焦到占据全球水体97%的海洋上,以中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在海洋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海洋产品或服务对陆地淡水资源的等效替代能力。本文首先对虚拟水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辅助分析国内外对虚拟水的研究视角及其关联性。在虚拟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海洋等效虚拟水”概念,以陆海统筹思想为指导,采取陆海同功能产品或服务可等效转换的思路,从食物、废水净化、发电三个角度分别提出“海洋食物等效虚拟水”、“海洋环境等效虚拟水”和“海洋能源等效虚拟水”。对各项目进行概念界定和内涵属性的剖析,分别提出各项目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含量计算。从数量上看,海洋等效虚拟水总量呈现U型变化趋势,从2006年的182.05亿m3,先下降到2011年的145.03亿m3,又上升到2015年的166.53亿m3,研究期间海洋等效虚拟水含量占用水量的比例达6.25%。其次,分别从国家和地方尺度对中国海洋等效虚拟水进行结构性特征分析。从国家尺度上来看,海洋等效虚拟水结构(海洋食物等效虚拟水∶海洋环境等效虚拟水∶海洋能源等效虚拟水)由54∶45∶1,转换为75∶21∶4。从空间上来看,海洋等效虚拟水及其组成均呈现高低相间、南多北少的偏态分布特征,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从各省市尺度上来看,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等效虚拟水变化可以分为骤降—缓升型、缓降—缓升型和波动缓升型三种类型。最后,通过灰色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等效虚拟水含量进行预测,时至2025年,并对2006—2025年进行系统熵值的计算。根据系统熵值变化,将中国海洋等效虚拟水系统按发展类型分为三类,其中,以熵增为主的均衡发展型,多为海洋大省和经济大省,海洋等效虚拟水各项目发展能力较强。以熵减为主的有序发展型,大多为海洋资源和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各项目共同发展难度较大。变化发展型呈现先熵增后熵减的趋势,海洋等效虚拟水系统中主导类型存在明显变化。根据各省市海洋等效虚拟水的变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