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茎基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春玉米地区、黄淮海夏玉米地区及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发生普遍,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1]。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多种腐霉菌和镰孢菌单独或混合侵染的土、种传病害。为了更好的掌握我省玉米茎基腐病菌培养、扩繁技术,为品种抗病性鉴定服务,开展了玉米茎基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对安徽省审定的玉米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与分析。为我省玉米抗病育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来自三个不同地方的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和两个不同地方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awb)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病菌的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品种的致病力影响的比较;并对安徽省19个引种品种和74个供试报审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筛选出适合安徽地区种植的抗性品种。 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玉米茎基腐病菌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方法对玉米茎基腐病菌(瓜果腐霉菌)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在PDA和PCA两种基础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基础培养基中的C源为蔗糖时,菌丝生长速度最高,其次为淀粉、麦芽糖和葡萄糖;培养基中的N源为Ca(NO3)2时,菌丝生长速度最高,其次为NH4NO3、NH4Cl;基础培养基中的蔗糖的全碳含量为0.10%时,瓜果腐霉菌菌丝生长最佳。 2、菌种扩繁固体培养基的筛选 以产孢量为指示对7种固体培养基进行测定筛选。结果表明,瓜果腐霉菌用玉米做固体培养基时,产孢量高于其他6种固体培养基;禾谷镰刀菌用大麦做固体培养基时,产孢量高于其他6种固体培养基。 3、不同地区菌株致病力的比较 结果表明,安徽凤阳采集的禾谷镰刀菌的菌株致病力大于由中国农科院提供的菌株;中国农科院提供的瓜果腐霉菌菌株大于安徽凤阳和河北农科院的菌株。4、病菌固体培养物接种量对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病程度的影响 瓜果腐霉菌、禾谷镰刀菌的固体培养物接种量分别设为30g/株、50g/株、100g/株、200g/株、300g/株五个梯度。结果表明,两种菌的固体培养物接种量为200g/株~300g/株时,其发病率和严重度表现最稳定。 5、鉴定了安徽省19个引种品种和74个供试报审品种的抗性,通过两点重复试验,结果表明:19个引种品种中,抗性达R(抗)级以上品种有5个,分别为焦单6号、苏玉28、豫丰3358、大众858和隆平208,占引种品种26.32%;高感(HS)品种有4个,占引种品种21.05%。在74个供试报审品种中,抗性达R(抗)级以上品种有16个,分别为新安15号、源玉906、庐玉9104、奥玉3804、丰玉6号、SY1003、AN1010、金丰8号、禾的328、绿单9118、HH9904、沃玉77、皖鉴11-3、庐玉9105、金赛34和奥玉3765,占供试报审品种21.62%;高感(HS)品种有11个,占供试报审品种14.86%。 6、比较了与国家提供的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2007年和2012年两年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相似,其中抗性达R(抗)级以上的品种占总品种的比例分别为22.58%、21.62%;HS(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14.52%、14.86%;S(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11.29%、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