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课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lm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末期起,国外就开始十分关注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这就是注重青少年的兴趣发展和实践能力,注重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及个性与特长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学会做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内对此的研究尚还不够。笔者以此作为论文的选题,其意义就在于想通过自己的初步研究来引起人们的共同关注。本文的大体布局如下:第一章从“校外课程”概念的界定入手,从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时代发展的需要、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的匹配等方面论述了构建“校外课程”的现实必要性。第二章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想、塔巴模式、合作教育模式、国家及上海关于课程改革的相关精神等四个方面阐释了青少年“校外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在论述构建青少年课外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浦东新区青少年国际礼仪团”的实践阐释了以“塔巴模式”为理论依据、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设置的实用、灵活的多样课程,并从课程专题拓展、参与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各种技能、创设各类活动场景、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天地、融入环境,培养主人翁精神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青少年国际礼仪团”课程的实施策略。结语部分较为概括地总结了校外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实施的有关要注意的问题。虽然,笔者对“校外课程”曾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也做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这还是初步的,今后我将继续在理论上进行探索,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力求在我们国内形成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校外课程”体系。
其他文献
<正>【设计特点】该设计运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和策略进行,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截取中点,让教师和学生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教师
<正>中国古代文人习惯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像外国文人那样习惯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而喜欢将景物的特
<正>狼是最能引起人兴趣的动物之一,也许是因为这种动物的特性吧。演化把它们塑造为在空旷草原上结群生活的善于奔跑的动物。它们热爱吃肉,合作猎捕大型动物,雄性狼把食物带
<正>广场上,一位身穿新大衣的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身后跟着一位红头发的巡警,旁边站着一位被咬了手指的首饰匠和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身边包围着一群时而哈哈大笑的看客。
<正>规范答题应该是考生必备的基本功,特别是语文学科,规范的作答能有效提高得分。但在考试中,许多学生未能做到规范答题,不规范作答是多数同学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如
<正>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变色龙》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好的作品能够穿透岁月,这是作品价值恒久性的一种体现。好的作品,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解读出越来越
将无线通信和光纤传输相结合的光载无线系统(ROF)在实现灵活的无线传输的同时又具有高速的宽带传输,并可降低基站成本,使其成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无线通信技
<正>在《孔乙己》一文中有三处"善良"表达:"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教小伙计"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三处一直认为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心地,从而让读者
在城市道路设计工作中,往往对于技术的细节要求高,设计难度较大。根据道路交通设计领域工作实践经验,以城市道路环形路口为例,对城市道路设计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