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近代历史建筑再生式保护与更新——以爱德华商埠区栖霞街建筑保护及改造研究为例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及旧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许多历史建筑,由于其外观并不是特别出色,但是由于其年代久远,数量众多,规模集中,并形成了统一的街区结构,因此可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理应加以保护与利用。但是由于此类历史建筑及街区多由于年久失修、外表破落,设施落后而得不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近年来,我国部分中小城市因为迅速发展,盲目追求大都市化,致使诸多历史风貌街区逐渐消失。   威海市便是处于这种快速发展中的中小城市的典型代表。它是个有着沉重历史的城市,自明代开始设卫,历经甲午中日战争后被列强瓜分,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收回,这片土地经历了与其他殖民城市一样心酸却又色彩斑斓、浓墨重彩的沧桑历史。   但是,当其他前殖民城市正大肆宣扬其悠久的殖民风格建筑及充满欧洲城镇般异域色彩的街道,并以此作为城市名片和旅游及商业卖点时,威海却在这城市形象竞争中越走越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忽视,   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对抗性策略。首先对威海殖民时期刘公岛外的城市规划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归纳了爱德华商埠存留的历史建筑,调查其现状,指出其保护的不足。   其次通过对爱德华商埠唯一遗留的南部片区,即当时的文化娱乐区,现在的栖霞街区为例,进行调研与分析,指出其现状利用的不足。希望通过对其提出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模式,来为整个威海爱德华商埠的建筑遗存探明一条合理利用与改造的路子。   在对栖霞街区的利用与方法的模式探讨上,提出了具体的商业化改造模式与规划方法,对该区的空间、交通、景观、产业片区等做了详细的规划,意在指出一条适合栖霞街区的商业化置换的路子。   最后,通过对威海大环境的思考,指出威海爱德华商埠建筑遗存保护对构建威海城市名片,提升威海城市层次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文章以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典型的居住邻里--工人新村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这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分配制住房,在当前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后工业时代,所经历的演化机制和当前呈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对北京旧城传统牌楼历史演进的研究,首先对中国传统牌楼进行
砖是古代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苏州御窑金砖因其独特的原材料以及复杂艰难的烧造工艺呈现优良的品质,成为古代砖材料的独特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大量的史料记载、实地的现场
中国传统聚落根植于几千年农耕文明,聚落形成是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适应自然环境生态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利用智慧创造美好舒适的乡村生活的
该文综合介绍了当今国内外居住建筑中较常见的窗户及其节能措施,包括多种窗框、玻璃、开启方式以及遮阳措施等的热工性能.此外,该文利用Doe2IN软件对杭州地区居住建筑外窗的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商业空间的表征形式也逐渐发生着转变,商业空间除了是商业售卖的空间载体,也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公共社交和休闲娱乐的共享空间。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工业遗产保护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国内外都出现了很多工业遗产保护的案例,在具体的保护操作手法上也初步形成了一些较为完善的模式。但在当前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厂房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南方作为经济开放的前沿,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大量经济活跃的中小型城市。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民主”、“开放”等观念渐渐被民众所接受
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已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可持续的、绿色低碳的道路转变。另一方面,在经济迅猛前进的同时,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城
江苏宜兴丁蜀镇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但是具有明清风貌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更是我国紫砂产业早期的诞生地、集中的生产地和长期的贸易中心,它还承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