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实体企业产能分配不合理、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凸显,实体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渠道收窄,经营利润减少等诸多困难。基于这样的情况,实体企业的资金开始从生产经营活动中抽离,转而投向以金融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市场,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通常而言,金融化行为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两个表现,即储蓄效应和替代效应。一方面,储蓄效应是指企业的金融活动将获得投资收益,且金融资产可以作为经营资产的有效补充,进而助力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另一方面,替代效应是指在企业融资约束较强时,出于逐利的目的将生产经营的资金转向金融领域的投机活动。短期金融投机行为对企业的生产力产生“挤出”作用,阻碍了企业的持续性经营。综合来看,金融化行为对企业持续经营的最终作用效果依赖于两个效应的相对强弱。基于金融化对企业发展的两类作用途径,以2012—2019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本文深入探究了企业参与金融投资活动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并没有选取企业生产效率、利润率等短期指标作为金融化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标的,而是从企业长期经营理念出发,选取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能力作为金融投资对企业持续经营的影响指标,建立金融化比率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实体投资在金融化行为影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并根据企业性质、规模等特征对企业进行分组,针对各组企业金融化行为的作用效果进行差异化分析。本文用企业实际增长率对可持续增长率的偏离幅度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这个指标的值越小,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实现水平越高,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本文首先根据这一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受金融化行为线性影响的模型,进行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发现金融化行为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有正的影响。具体说来,金融化比率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实际增长率对可持续增长率的偏离增加0.120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降低。由于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负向指标,说明非金融企业参与金融活动抑制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实现。从而进一步说明非金融企业参与金融投资活动的行为并没有促进企业实现产融结合,相反抑制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其次,考虑到金融化投资对企业实现持续经营的边际影响可能会随金融化投资水平而变化,本文在模型中加入金融化比率的平方项。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金融化比率的一次项系数为正,平方项系数为负,这说明随着企业金融化率的增加,当达到与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相适应的范围时,它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可能由负向转为正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进一步探究了金融化行为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机制,聚焦于实体投资的传导作用,采用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首先,金融化行为对企业的实体生产投资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金融投资对企业实体投资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其次,金融化比率、实体投资比率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显示,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衡量的实体投资比率的回归系数为-0.106,金融化比率的回归系数为0.214,且两个参数均显著,说明实体投资在企业金融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传导的中介效应是显著存在的,且属于部分中介效应而非完全中介效应。为了研究金融化行为对不同企业的差异化影响,本文从性质和规模两个角度出发对企业进行分类。通过企业类型的异质性分析,本文发现国有企业金融化行为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更大,这主要与国有企业生产偏向重工业对实体投资依赖较强有关。中小型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中小型企业融资约束严重,更多的投机性金融活动阻碍了企业的持续经营。此外,考虑到金融投资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问题,本文采取寻找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的方法,验证了本文结论的稳定性。最后,本文通过三种方式深入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包括精准缩减至更具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样本,使用滞后期的金融投资比率作为解释变量代入模型,以及考虑企业参与金融投资活动对其实现持续经营情况的影响路径中,创新技术相关的研发投入是否起到一定的传导作用,以上检验均印证了目前我国非金融性质的企业通过参与金融投资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参与金融投资的比率相比发达经济体而言还有较大的差距,金融投资效果有赖于实体投资环境,所以企业要实现长期持续发展,我国要建设成为制造强国,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企业积极提升资产配置能力。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提出几点建议,例如政府需要着力于建设稳定的实体投资环境,完善金融市场控风险的能力,并为企业提供实体投资和研发相关的政策红利。企业要积极提升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实现生产经营活动和金融投资活动的良性互动,着力提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