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采用临床常用的预成玻璃纤维桩、预成金属平行螺纹桩联合复合树脂核以及复合树脂重塑根管后钴铬合金铸造桩核3种修复方法对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漏斗形残根进行修复,与无重塑漏斗形残根铸造桩核修复比较抗折裂载荷和折裂模式;以及与正常根管铸造桩核修复就牙根抗折载荷和折裂模式比较,为临床选择桩核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54颗近期(三个月内)因正畸原因完整拔除的下颌单根第一前磨牙,于釉牙骨质界上2mm处截冠后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按随机分配原则均匀分为6组,每组9颗。A组:正常根管有1.5mm牙本质肩领铸造桩核组;B组:正常根管无牙本质肩领、铸造桩核组;C组:漏斗形根管无牙本质肩领、无根管重塑、铸造桩核组;D组:漏斗形根管无牙本质肩领、复合树脂根管重塑、铸造桩核组;E组:漏斗形根管无牙本质肩领、复合树脂根管重塑、预成玻璃纤维桩复合树脂核组:F组:漏斗形根管无牙本质肩领、复合树脂根管重塑、预成金属平行螺纹桩复合树脂核组。桩核及冠修复后将实验样本牙在釉牙骨质界下2mm的位置用自凝塑料包埋。在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CMT5101)上以1mm/min的速度进行加载测试,作用力方向与牙体长轴成30°角,作用点位于颊尖顶略偏颊侧0.5mm处。记录各牙齿的最大抗折裂载荷及其折裂模式。折裂模式分可修复性折裂和不可修复性折裂。可修复性折裂包括桩核折和根折裂至截冠平面下≤2mm;不可修复性折裂为折裂至截冠平面下>2mm。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抗折裂载荷:A组的抗折裂载荷最高,为2.13±0.55KN;B组的抗折裂载荷为1.31±0.56KN;C组的抗折裂载荷为1.48±0.37KN;D组的抗折裂载荷为1.21±0.30 KN;E组的抗折裂载荷为1.39±0.56KN;F组的抗折裂载荷为1.17±0.40KN。对抗折裂载荷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组抗折载荷大于B、C、D、E、F组,其他组间抗折载荷无统计学差异。2.折裂方式:正常根管组和漏斗形根管铸造桩核组的折裂100%为不可修复性折裂。A组:9颗根中1/3斜折至距根尖4mm处;B组:7颗根中1/3斜折至距根尖4mm处,2颗根颈1/3纵折裂至截冠平面下>2mm;C组:4颗根中1/3斜折至距根尖4mm处,4颗根颈1/3纵折裂至截冠平面下>2mm,1颗根颈1/3纵折至距根尖4mm处;D组:3颗根中1/3斜折至距根尖4mm处,6颗根颈1/3纵折裂至截冠平面下>2mm。预成纤维桩组和预成金属桩组分别有33.3%、11.1%的牙为可修复性折裂。E组:1颗根中1/3斜折至距根尖4mm处,5颗根颈1/3纵折裂至截冠平面下>2mm,2颗根颈1/3纵折裂至截冠平面下≤2mm,1颗桩折而牙未折;F组:1颗根中1/3斜折至距根尖4mm处,7颗根颈1/3纵折裂至截冠平面下>2mm,1颗根颈1/3纵折裂至截冠平面下≤2mm。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检验水准a=0.05,P=0.000297,P<0.05;6组间两两比较的检验水准为a=0.05/15=0.0033,AE比较:P=0.00041,AF比较:P=0.00041,折裂模式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其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不同桩核系统对下颌前磨牙漏斗形残根修复后静态负荷实验抗折力和折裂模式没有影响;复合树脂根管重塑可加强薄弱根管壁的抗力。2.尽管预成纤维桩组与预成金属螺纹桩组和复合树脂重塑+铸造桩组的抗折力和折裂模式无显著差异,但纤维桩组部分牙折裂后余留牙体组织多,易于从根管内取出进行再修复。在下颌前磨牙漏斗形残根修复中应作为首选。3.漏斗形根管复合树脂重塑+铸造桩修复下颌前磨牙的牙根抗折裂能力与预成桩组无差异,但折裂模式不及预成桩好,且治疗程序相对复杂,不宜提倡使用。4.1.5mm牙本质肩领可以显著提高牙体的抗折裂能力,保护根颈部1/3。但铸造桩核修复牙在极限载荷下,表现为不可修复性折裂。5.桩的弹性模量与牙本质的越接近,折裂模式越有利。但桩的刚度小,桩自身易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