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生产作为一种与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相区别的社会基本生产形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和研究。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尤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精神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根据经典作家的文本,立足当代视角,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其应有的理论地位和长期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当代价值,揭示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性、科学性,阐述了精神生产及其理论的当代发展,重点探讨了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和科技在精神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精神生产力、文化生产理论的出现给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理论带来的变化和发展。进而针对当代精神生产中业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异化”现象,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克服“异化”的方法和途径。论文除导论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既回到经典作家的文本里,又站在当代人的视角,深入挖掘、整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这一理论长期以来被“遮蔽”的主要原因及其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应有的理论地位。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即:分别从精神生产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来分析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彰显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探讨了精神生产及其理论的当代发展。首先分析指出全球化、产业化的出现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形态、新动态,它们构成了当代精神生产发展的重大背景。其次,重点探讨了当代精神生产发展的主导力量——知识因素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的变化,以及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给精神生产及其理论带来的变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说明精神生产较之物质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再次,针对当代精神生产中业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异化”现象,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克服“异化”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