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环境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来讨论隐藏在语言结构中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虽然一再强调其客观、真实性,但是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和意识不可避免地会通过新闻语篇间接地传递给读者并给读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前对新闻语篇的批评性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政治新闻,但对经济新闻的研究仍远远不够。所以对经济新闻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中欧光伏贸易摩擦成为中西媒体关注的焦点,摩擦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中西媒体报道的语言和语篇特征来揭露经济新闻中隐藏的不同意识形态,并探寻不同意识形态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研究采用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取自《中国日报》和《金融时报》的6篇关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是在描述、阐释和解释三个层面展开的:在文本层面,主要从及物性角度分析语言特点;在话语实践层面,主要分析引述话语的来源和引述方式两个方面;在社会实践层面,从社会文化角度解释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中西媒体在报道中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来阐明各自的观点和立场,语言特征上的差异主要有:1)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中各元素的侧重点不同,中方报道强调欧盟反倾销调查对中方企业和全球光伏产业的消极影响及中方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谴责;而西方报道则着重指责中方企业的倾销行为及对欧洲光伏业的打击;2)中方媒体在报道中引用大量代表中方立场的声音作为消息来源,而西方报道恰恰相反3)在转述引语方面,《金融时报》比《中国日报》更多地采用间接引述,因而报道的主观性更强。由此可见,经济新闻的报道并不是完全客观、中立的,而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意识形态也会通过新闻语言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究其原因,首先,媒体是服务于政府的;其次,在中欧贸易的大环境下,两大经济体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再次,不同的意识形态根植于中西社会文化不同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