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随着网民数量的逐年增长,网络平台技术的不断推进,网络以信息及时性、海量性、交互性等凸显于传统媒体的优势给信息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几乎所有的言论都可以借助网络昵称发表,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网民自由发表言论的“公共空间”,也正因为网络的这些特性,网络也渐渐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与事件的爆发地。针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国外学者在对谣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统计学的视角加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国外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在我国,学者们多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借鉴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具体的谣言事件为切入点,来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产生的社会因素、治理对策等。在网络这个环境中,谣言往往以链条式、树状、放射状、漩涡式复式的传播模式呈几何数级传播扩散,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往往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公众心理动荡,冲击社会公共秩序。从近年来所发生的以“秦火火谣言案”为代表的网络谣言事件来看,谣言涉及内容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更显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并且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不仅对个人和组织造成名誉诋毁,还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埋下隐患。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小视,网络谣言也日渐成为舆情指向标,并成为引发社会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网络谣言的生成机理及其应对之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以“秦火火谣言案”为例,分析了这一典型案例的始末、传受者行为、传播模式和社会负效应,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维学科视野,对秦火火所编造的“动车事故”、“红会谣言”、“南周事件”等几起具有代表性的谣言事件进行分析,深刻揭示网络谣言的生成机理,在借鉴发达国家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基础上,根据现今我国网络谣言治理中存在的政府公信力危机、媒体把关人制度不严格、网络行业协会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低、网络谣言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依据协同治理理论,提出构建科学系统的网络谣言治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创新信息环境与治理能力、强化媒体严格把关人角色和掌握舆论风向标、提高网民道德与媒介素养、完善网络法制体系与加强执法能力。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有机联动,达到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