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Mckinnon在对我国经济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远超过经济增长率,且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不断下降,但是国内却处于温和的通货膨胀水平,他对我国“大量超额货币供应与低物价水平共存”的现象感到大惑不解。因此,把我国出现的“在财政收入下降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与高金融增长”称为“中国货币之谜”。自Mckinnon(1993)提出“中国货币之谜”以来,超额货币供给问题逐渐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但是较之于国外,我国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对超额货币供给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界定;第二,超额货币供给的测量绝大部分都采用基于传统交易方程式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三,研究过程中忽略了制度因素对相关变量的影响;第四,有关超额货币供给与我国经济影响的文献较为少见,绝大部分都是货币供应量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直接研究。鉴于上述不足,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探讨:第一,对超额货币供给进行了界定,超额货币供给是指现有经济中存在的超过经济主体发展所需货币以外的部分货币。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超额货币通过提高物价来释放。第二,在对超额货币供给的测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了国外较为成熟运用的“货币滞存”法。该方法建立在货币均衡理论的研究框架下,考虑了虚拟经济发展所需货币量,同时引入制度变量。第三,采用阶段分析法对导致超额货币供给存在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货币化、虚拟经济的发展、外汇占款的增加、财政收支的不平衡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超额货币供给的存在。第四,对超额货币供给程度的变动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超额货币供给程度的变动短期内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影响较为持久;对汇率也有较为持久的正向作用,超额货币程度的上升,导致人民币的贬值。第五,通过对超额货币供给成因的实证研究及其对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合理引导资本市场发展,防范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平衡财政预算,降低财政赤字率;将现有结售汇制度改革为意愿结售汇制度,割裂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之间联系;加快推行汇率的市场化步伐,增强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