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人们采取各种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在农业上才有可能因势利导,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本文以泰安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1981-2010年气象资料和统计年鉴资料,采用趋势检验、回归分析、建立模型等方法,对泰安市气温、降水气候因子的变异规律及其对耕地、种植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30年的农业区划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受全球性自然、人为因素及局部区域条件影响,近30年间泰安市气候变暖突出,升高约0.8℃,并以90年代增温最为显著,平均增速为0.373℃/(10年),气温日较差变小,东平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全市降水年际变化大,呈弱的增加趋势,增加了约167.9mm,平均增速为30.146mm/(10年),干旱频繁,新泰降水最多,东平降水不稳定;经线性模型模预测气候朝暖湿方向发展(但是近些年向暖干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2)随着气候条件变化,泰安市耕地数量及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模型Y=553212.6-15118.7C-19.99P±10706.06(其中,Y为耕地数量,C、P分别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能较好模拟气候变化对耕地数量的影响。耕地数量在1981-2007年减少42335hm2,在1981-2009年期间则增加了12252hm2。在预测的气候条件下,预计2020年耕地面积将达到318778hm2。此外,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耕地环境。(3)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泰安市种植结构,主要表现在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作物种植面积及布局、病虫害、土壤投入等方面。文章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棉花、油料)为例,通过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建立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对作物单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影响模型,发现气候变化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及作物总种植面积、油料种植面积的增加,减少了粮食作物和棉花的种植面积。近30年期间全市作物总种植面积增加了98680hm2,以宁阳最为显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了9154hm2,以市区最为显著:棉花种植面积减少8422hm2,以肥城地区最为显著;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6721hm2,尤其以宁阳最为突出。(4)在建立的影响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未来30年的农业区划:预计到2020年耕地面积将达到318778hm2,作物总种植面积达到588106hm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69063hm2,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099hm2,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49610hm2:根据各县市区的气候特点对耕地数量和种植面积进行了分解;针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中适宜选育耐高温、抗旱和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广生态农业及防护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