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处理对杨木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天然林资源消耗,优质硬木资源短缺,我国工业用材将逐步从天然林转为人工林。然而速生林存在材质松软,密度低,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差等缺陷,限制了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探索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木材改性技术非常有必要。本文以杨木为突破口,初步探究超高压密实强化技术,并结合约束作用改进其实验方案。其次,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杨木水分及形变特性的影响,并对比分析超高压处理前后杨木剖面密度、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高压处理条件为50-200 MPa,保压时间为0(脉冲)、30、60和300s,主要结论如下:1、经150 MPa-30s超高压处理后,杨木体积明显收缩,但其在顺纹方向上压缩量极小(可忽略不计)。在均匀压力下,木材各结构的压缩变形有所不同,其薄弱部位往往先发生挤压变形,产生较大的压缩形变。杨木锯材经高压密实强化后会向一侧弯曲变形,而超高压模压密实化处理可以有效规整其形状,大幅度提高压缩木的可利用率(提高了 21%)。2、高压处理后杨木密实化效果明显,其处理组压缩率都超过50%。在同一保压时间下,杨木压缩率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但压力超过lO0MPa后,其对压缩率的影响减小(P>0.05);当压力一定时,压缩率在300s保压时间下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0、30和60s保压时间处理组。杨木在超高压处理后会产生延时弹性变形,但其不同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3、超高压处理不改变杨木的吸湿等温曲线形状,其对杨木含水率的影响与环境湿度有关,在65%及以下湿度范围内,密实化杨木平衡含水率低于对照组,而湿度超过76%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超高压处理组的平衡含水率数值差异较小,而且不同保压时间和压力水平之间没有规律性变化。4、超高压处理后杨木湿胀率显著提高,而且其在高湿环境下尺寸稳定性较差。随着湿度增加,压缩木的不可逆回复率增大,并在95%湿度下达到最大值。两轮循环实验发现,超高压强化杨木可能存在两个湿度阈值,其开始变形回弹和出现快速变形回复的湿度临界点分别在33%-54%RH和85%-95%RH之间。保压时间延长会导致压缩木吸湿回弹的阈值下降,但不影响其快速变形的转折点。5、超高压处理有效改善杨木密度及其力学性能。超高压密实化杨木密度差异性小,其在压缩方向上呈现“n”字型的分布。随着压力升高,杨木密度不断增大,但当压力超过150MPa后,不同压力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随着压力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在100或150MPa下达到最大值。经过高压处理后杨木硬度显著提高,但不同处理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保压时间为0、30和60s的不同超高压处理组的密度和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数值上差异较小。6、从微观结构上发现,杨木管孔和木纤维细胞被挤压成扁平状,其细胞壁上有细小的裂纹产生,而且在200 MPa下部分细胞壁甚至出现断裂等缺陷,其细胞完整性被破坏。与传统热压改性相比,超高压技术的力学潜力指数较低,但超高压处理效果与木材初始材质密切相关:当处理压力一定时,木材初始密度越大,其细胞压缩变形越小,使得细胞壁的破坏相对减小。
其他文献
随着化石燃料的消耗,由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通过光催化还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再生燃料,这既可
通过参加口译实践,研究相关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在今后的口译活动中,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应对各种问题,有必要也有意义。在商务交往中,陪同口译更是最为常见的形式。译员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和体验,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这些情感虽在一般情况下并不
本文从厚翻译视角对闵福德(John Minford)《易经》英译本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译本中的厚翻译现象,分析了译者采用厚翻译策略的原因,总结了厚翻译在典籍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
现今,精准扶贫到了决胜阶段,农户贫困状况有了一定改善,绝对贫困已转化为相对贫困,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2020年要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而现在正是保证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从多维贫困角度深入剖析贫困问题及减贫成效,有助于巩固精准扶贫效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有关多维贫困的研究文献进
当前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看病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电催化材料,涉及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对电极(CE)和电解水制氢的析氢电极,包括电极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相应的电催化性能的研究。我们制备了两种复合材料:在柔性石墨纸基底上制备的MoS_2/S掺杂碳球薄膜(S-doped carbon sphere)和具有三维包覆结构的MoS_2/Co S_2纳米阵列,并将MoS_2/S-doped carbon sphere薄膜作为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技术(V2G,Vehicle-to-Grid)将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相结合,使电动汽车群作为储能源为电网和新能源提供缓冲。V2G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智能充电,而且还可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用地作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要载体,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造成土地非农化、粗放利用、无序扩张、生态环境破坏等土地利用问题。为保证建设用地合理有效利用,在今后的土地利用活动中,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以高陵区为研究区域,对其2014-2018年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基于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对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进
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是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地理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切实关注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地理实践活动。地理野外考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地理教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的重课堂、重教学、重分数和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的突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