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以快速、杂乱无章的严重心房电活动紊乱为特征,它不仅影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增加了患者住院并发症的风险。现代医学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营养状态紊乱出现的超重或体重不足所致疾病的不良预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营养状态紊乱所致的相关疾病和心房颤动都是目前医疗保健中最普遍的挑战。近年来,营养状态与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而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UT评分)作为一个评估机体营养状态的简便、全面指标,主要由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及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三个参数计算所得,其对心力衰竭、高血压、恶性肿瘤术后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价值已有报道,但是关于CONUT评分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尚未有文献研究。目的探索通过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UT评分)评估的营养状态与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相关性,以及营养控制状态评分对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进一步为临床工作中对房颤的早期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连续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心房颤动患者165例为房颤组,其中男性113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66.42±11.21岁。另选取在相同医院同期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非心房颤动患者16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94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58.98±11.86岁。详细记录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通估CONUT评估各研究对象的营养状态,通过t检验或非参检验分析房颤组和对照组间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CONUT评分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2.将房颤组的研究对象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及长期持续性三组,比较各类型房颤间CONUT评分有无差异;进一步将持续性房颤及长期持续性房颤归入持续性房颤组,比较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组的各级CONUT评分数值所占比例有无差异。结果1.房颤组的年龄、住院天数、合并心衰的比例、脑钠肽、C反应蛋白、肌酐、尿酸均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及总胆固醇均比对照组低(P<0.05)。而房颤组和对照组间性别、入院收缩压、BMI、吸烟史、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TI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房颤组的CONUT评分中位数为2(1,3),对照组的CONUT评分中位数为1(0,2),Mann-Whitney U非参检验结果显示房颤组的CONU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9768,Z=-4.347,P<0.001),而且房颤组CONUT评分≥2分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提示CONUT评分与年龄、心衰、住院时间呈正相关(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NUT评分、年龄、心衰和C反应蛋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91、1.054、2.592、1.111,P<0.05)。当CONUT评分每增加1分,发生房颤的风险是CONUT不增加时的1.291倍,其预测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5(95%CI=0.575~0.694,P<0.001),最佳诊断截断值为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5%、66%。2.阵发性房颤组CONUT评分的中位数为1(n=52),持续性房颤组CONUT评分的中位数为2(n=80),长期持续性房颤组CONUT评分的中位数为3(n=33),CONUT评分在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P=0.034)、阵发性房颤组和长期持续性房颤组(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随着CONUT评分的增加,持续性房颤所占比例增加。结论1.通过CONUT评分评估的营养状态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2.持续性房颤的CONUT评分高于阵发性房颤组,CONUT评分可能与房颤的持续病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