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资本流动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会给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步伐的迈进,在开放经常项目的基础上,将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的管制,国际资本将在我国更广范围、更加频繁、更大规模的流动。 本文在对银行体系机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国际资本流动下表现银行体系稳定的存款市场、贷款市场进行了均衡分析,论证了消费品与资本品价格、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厂商投资项目成功率等因素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些因素又是由宏观经济发展、银行体系自身发展、存款人、贷款人决定,同时汇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对影响银行体系稳定的因素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并针对不同稳定状态提出了银行体系稳定的防范机制、化解机制和救助机制。 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形成、发展趋势的认识后,研究了各种形式的国际资本对资本流入国银行体系的直接冲击和间接冲击效应的一般机理。其中,直接冲击效应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导致银行规模和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变化,外资银行的加入将导致银行业竞争过度竞争,由此引发信贷风险;间接冲击效应则主要为国际资本流动通过对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财政与货币政策等产生的影响而间接传递给银行体系。同时,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会在国内国际银行间通过多种效应进行传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还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具体机理进行了研究,为稳定机制的提出了提供了重要基础。 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评估有助于各经济主体识别银行体系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可能由此引发的银行危机。本文建立了IBSS银行体系稳定性评价体系,并采用1986—2003年的各指标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情况进行了评价,得出期间我国银行体系得稳定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根据得到的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数,对银行业稳定性波动的国际资本流动结构因素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国际资本流动结构因素未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外汇不能任意流动、政府隐性担保和我国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然而,金融自由化是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外汇管制放松、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是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国际资本流动下各经济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机制进行了重新设计,根据应有的稳定机制,提出在已有稳定机制基础上,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大国际资本退出成本、区别对待不同来源国际资本、修改交易规则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防范国际投机的预警机制等措施来加强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根据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相关要求,建议从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巩固,以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有效运行,充分发挥银行体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