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用来传播信息的媒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纯文字或者以文字为主的传播媒介已不足以满足读者,同时,图像、颜色、视频等其他模态开始占有主导地位。网页的这种快速发展,正揭示了传播媒介从单模态到多模态的转变,课程网页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和对于多种模态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解读在学术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本论文用题材理论对十个中国课程网页和十个美国课程网页多了语步结构的一般分析,再从二十个中美课程网页中各选取一个课程网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中级写作和杜克大学的英语写作,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美课程网页,用视觉语法理论对两个课程网页进行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的分析研究。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中美课程网页的意义是如何通过语步结构实现的?2、中美课程网页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是如何实现的?3、中美课程网页之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4、引起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因素都有哪些?本论文主要是对课程网页进行了多模态的话语分析,通过对课程网页的三个意义实现的对比研究分析,本论文希望能够有助于学习者对课程网页的理解和利用。本论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的一一介绍,以及一些关于多模态的定义和本研究的结构。第二章是本研究的文献综述,包括前人关于多模态的研究、前人关于网页的研究以及对于网页的多模态研究。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体裁理论和视觉语法。在介绍视觉语法时,论文一一介绍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第四章是本论文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问题、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第五章是本研究具体的数据分析部分,也是本研究最核心的部分。本论文主要选取了课程网页的两种模态进行分析研究,即对语篇的语步结构分析和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分析。基于对课程网页两种模态的分析研究,论文总结出了中美课程网页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引起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和原因进行分析讨论。第六章是整个研究的总结部分。论文依次回答了三个研究问题,同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就日后能如何更好地对课程网页进行多模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点意见和建议。总的来说,本研究共得出了以下结论:1)中美课程网页之间共有十三个共同的语步结构,如对课程的介绍、对老师的介绍、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等。2)中国课程网页共有33个自己独有的语步结构,如教科书。而美国课程网页有35个自己独有的语步结构,如同伴互批。3)中美课程网页的再现意义都是通过叙事再现的行为过程实现的,其比例分别为76.5%和73.3%。4)就互动意义而言,中国课程网页的接触角主要为提供类(52.9%),社会距离主要为公共距离(64.7%),态度主要为平视(94.1%),模态主要为高模态(94.1%)。而在美国课程网页里,接触角主要为索取类(73.3%),社会距离主要为社会距离(60%),态度主要为平视(80%),模态主要为高模态(80%)。5)中美课程网页的构图意义的信息值都主要是通过中心和边缘的构图方式实现的,其比例分别为94.2%和93.3%,显著性都是高显著性,比例分别为100%和93.3%,取景方式都是通过隔离取景来实现的,其比例分别是83.3%和77.8%。6)中美课程网页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文化和教育被认为是引起这些不同点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