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人群致死和致残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目前公认的实现梗死心肌再灌注治疗的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参与,PPCI可能会导致缺血梗死区域的心肌在血流再灌注时的发生二次损伤。通过诱导心脏降温的方法使心肌温度下降至治疗性低温(33℃)可以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实验显示,在缺血/再灌注前经选择性冠状动脉输注不同温度的生理盐水诱导的低温干预可以显著减小STEMI动物模型的心肌梗死面积。目前经选择性冠状动脉内低温应用在STEMI患者上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已经得到证实。然而,至今还没有研究数据显示该低温方案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及改善预后。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经选择性冠脉内低温辅助治疗对行P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筛选发病在6小时内、年龄≧18岁和心电图显示连续两个导联ST段抬高≧0.2mv且意向行PPCI术的STEMI患者。随机入组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血流(TIMI)0或1级的STEMI患者。在低温组中(30例),通过DIVER抽吸导管在梗死相关冠脉的闭塞远端输注4℃的生理盐水,调整输注流速使冠脉内温度下降6℃。术中记录症状发作至随机入组时间、入门到血流恢复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中电除颤、一过性传导阻滞和造影剂用量等情况。入组前、术后6小时和术后12小时检测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术后7天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来计算心肌梗死面积。术后30天完成临床随访并记录主要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低温组中的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冠脉内低温干预,术中未出现因低温本身导致的心律失常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生风险的增加。发病至入组时间、入门至血流恢复时间和PPCI手术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内低温干预使梗死相关的冠脉远段内温度平均下降5.8±1.1℃;慢血流和无复流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7%vs.17%,低温组vs.对照组,P=0.15)。低温组中的中位血清Hs-cTnT浓度在术后6h和12h较对照组有显著的下降。低温组中平均心肌梗死面积与心肌缺血危险区域面积比值(IS/MaR)较对照组有显著的下降(44.85±5.89%vs.50.69±10.75%,P=0.022),亚组分析显示该差异在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同样有统计学意义(46.12±7.54%vs.55.27±11.175%,P=0.023)。术后30天的随访显示心源性死亡、靶血管重建、卒中、支架内血栓、心源性休克、大出血、再梗死、心力衰竭和反复PCI等临床事件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项研究显示PPCI术辅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低温干预能够使IS/MaR的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来需要大样本量、随机、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