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文化动因、形式体现等方面来说明阐述中国绘画抽象性产生的背景、依托以及体现。并通过与西方绘画的抽象性进行比较,了解了中国绘画抽象性的特征及本质,从而阐述了中国绘画抽象性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并认识到了它的美学意义以及拓展空间。绘画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产物,它反映着特定时代人物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呈现出特定时代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境界。象中国画这样以笔墨宣纸为工具,以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再加上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中国画特有的抽象意味,结合而成的绘画方式,历经千百年盛开不衰,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中国画是一种沟通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应,是关照心灵和精神的艺术,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和体现,深深扎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中。中国文化的抽象意味一开始就给中国画的创作以玄妙的定格。儒学、道学、佛学三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引导并影响着中国绘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支配着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绘画的艺术观倾向于把自然与社会,心与物,超越与内在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儒家哲学讲求“仁”、“礼”,赋予画家和作品以道德使命;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虚静”、“空灵”的境界;而禅宗的“悟”与“圆满”、“冲淡”与“禅味”都以抽象的意味强化着中国画的创作,揭示着世界自然相生的道理。这就要求中国画家在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在笔与墨、理与法上极力展现自我,在似与真、形与神上求理求趣,这便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风格——意象。这种意象可以是一种视觉的“意象”,也可以是一种听觉的“意象”,因为意象的符号性、意象与真实形象的差异性、意象对思维的启发性,充分说明意象作为中国画表现风格的重要意义和独到之处。语言是人们交流中抽象出的符号,中国人把汉字的书写发展成造型艺术,赋予用笔“以锥划沙”、“骨法用笔”的感受,赋予书画“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有形;点如高山坠石,磕磕然突如崩”的形象,赋予章法“担夫争道”、“俯仰揖让”的秩序,这些都是对万物的通感,对自然过程的通变,是纯意象的表现,是作品内涵的抽象。这种抽象的意境来自笔墨情趣;这种抽象的神韵来自离形得似;这种抽象的风格来自以形写神。这是有别于西方绘画的抽象。19世纪末以前,西方造型艺术就一直高举着“艺术摹仿自然”的大旗,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绘画出现了现代艺术流派纷呈的局面,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不再以摹仿自然真实为己任,出现了“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的观点。西方绘画由“极似”走到“极不似”,中国画始终坚持“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观念。历代中国画家的实践都证实了中国画始终把具象性与抽象性巧妙地溶合在一起,铸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包含着抽象的意象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