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对改进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我国东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率先开始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在其GDP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但身处西南腹地的四川,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还较低。基于此,研究四川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集聚概念界定后,从整体规模、吸纳就业、经济贡献、固定资产投资等视角对四川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进行描绘;基于行业与地区视角,运用空间基尼系数(G)和区位熵(LQ)指标对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进行测算;探讨了影响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六大因素:制造业集聚、教育水平、城市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制度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并借助Stata12.0软件对2006-2015年四川21个地市州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以上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从行业视角看,四川生产性服务业存在集聚现象,但是集聚水平不高,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水平最高,而金融业集聚程度最低。从地区视角看,四川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成都、攀枝花和绵阳集聚程度较高,而其它地区集聚水平较低。从影响因素看,制造业集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的集聚;城市规模的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对外开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集聚;制度环境阻碍了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集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有显著负效应。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五点对策建议以提升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一是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三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四是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五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